任睇No.1
  • 28º
  • 70%
  •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科 幻 時 代 勇闖Cyberpunk藝術國度

展覽策展人之一譚雪。

人類總對未來深感好奇,同時又充滿畏懼,因此出現了科幻類型,盛載我們對未知領域的豐富想像。流行文化中素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好像電影《2020》(《Blade Runner》)與《阿基拉》(《AKIRA》),還有Philip K. Dick的小說,皆影響了往後我們對科幻與未來的想像。大館當代美術館便藉 Cyberpunk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性轉變,開啟了展覽《幽靈維面——電馭叛客在未來之年》。

三十年前的未來

  科幻類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衍生了Cyberpunk,進一步探索科幻對城市秩序與邊界的改變,扭轉了 性的時間與歷史觀。《幽靈維面——電馭叛客在未來之年》由Lauren Cornell、陳樂明、譚雪及Tobias Berger策劃,通過多位藝術家以各類媒介的創作,試圖重塑Cyberpunk的劃時代精神。

  甫走進大館一樓的展覽廳,便被閃爍不斷的科幻影像所圍繞,打開了思索未來的旅程。展覽其中一重要元素是香港的城市空間,事實上,香港一直是不少科幻作品裏的常見場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錯堆疊的霓虹燈、凌亂且具生命力的城市空間,為科幻作品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因此展覽中不少作品皆以香港為創作主題,好像來自香港的Zhang Mahler創作了錄像裝置《懷舊機器》,便取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Cyberpunk作品中以香港作為理想模型,從而發展出對2050年香港的另一種虛構想像。

  展覽策展人之一的譚雪談到展覽的源起,亦與香港這座城市有 緊密的關係。「這個展覽已籌備了兩年,剛開始時是思考香港作為獨特的城市,它的城市風景啟發了很多西方的科幻電影,好像最著名的《Blade Runner》。當然也對日本的科幻動畫有很大的影響,好像《Ghost in The Shell》和《AKIRA》,當中很多城市場景的塑造也顯然是源自香港。當我們的團隊策劃展覽,自然是從與香港的關聯性開始思考。其中《Blade Runner》與《AKIRA》這兩部重要的科幻電影作品,它們所描述的未來正好是今年──2019年,所以我們更覺需要討論一下這個主題。在這個『in The Year of Future』,我們活在三十年前人們所描寫的未來,產生了微妙的感覺。當我們確切生活於2019年,與前人所想像的未來有甚麼不同?所以便啟發了策劃這個展覽的念頭。」

詮釋東方主義

  展覽內不少作品糅合不同時空,描繪出獨特的科幻觀感。好像來自加拿大的Jon Rafman,在2015年創作的數碼錄像《霓虹燈並行1996》,穿梭伊斯坦堡與香港等城市,並以電子遊戲與電視等虛實交錯的影像,混合成全新的想像空間。科幻的再現豐富且駁雜,具有多種不同的文化意涵。是次展覽則在芸芸流派中聚焦在Cyberpunk。譚雪解釋:「Cyberpunk是由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美國的科幻小說所開展,然後再延伸至電影作品。這個流派剛開始是帶有東方主義,好像西方怎樣想像東方的世界,然後在作品中將它們作出詮釋。因此策展團隊也希望可解釋它的起源,好像William Gibson的小說,香港與東京也是他的重要靈感來源。」

  她說到,展覽嘗試爬梳Cyberpunk的歷史,以至對各種流行文化的影響。「最後經過我們的研究後,決定聚焦在Cyberpunk這個概念,與當代藝術及視覺文化的複雜關係。」故此,走進展覽場內,不難窺探科幻的歷史脈絡。好像德國藝術家Bettina Von Arnim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畫作《生化人》與《運輸》等,便展示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早期思考,更充滿早期的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的影響。

對現實不滿

  回溯文化進程,科幻的誕生正是人類對科技與 性發展的疑惑。是次展覽亦觸及這一方面的思索,譚雪說到,展覽也關乎Cyberpunk裏個體對集體與權力的對抗,「其中對科技與未來的想像也因時日而轉變,好像從機器人的形象換成人工智能,還有虛構現實等。但唯一不變的是其時代精神──那種『Anti-hero』(反英雄)與DIY的自我創造。」故展出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的《訪問》等畫作,以充滿荒謬感的場景來展示個體所受的壓逼,隨之而來是強烈的末日感。

  另外,展覽場內亦有以多種素材所創作成的大型作品,好像日本藝術家大竹伸朗的《親愛的:廢置棚子的自畫像》(2012年)與南韓藝術家李昢的《仿布魯諾.陶特(當心甜蜜之物)》(2007年),皆是Cyberpunk的自我創造的寫照。

  譚雪也提到,科幻的想像是基於現實,因此現實主義的作品也是她所重視的。好像香港攝影師陳偉江的街頭拍攝,以晃動的影像展示城市的不安亂象,這正正回應了科幻的核心問題──想像未來正是源於對現實的不滿。

南韓藝術家李昢的《仿布魯諾.陶特(當心甜蜜之物)》(2007年),以水晶為創作。

《幽靈維面——電馭叛客在未來之年》

日期:即日(10月10日)至2020年1月4日(六)

時間:星期一/2:00pm至8:00pm

   星期二至日/11:00am至8:00pm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

網頁:www.taikwun.hk

展覽場內特意以獨特的光,投射於香港藝術家陳偉江的《無題2013-2019年》攝影。

美國的藝術家Sondra Perry所創作的錄像裝置《三屏幕工作站的接種與麈埃》(2016年),將影像轉化作特殊的身體經驗。

中國藝術家崔潔以3D打印技術,創造出《上海光明大廈2》(2019年)等系列,回溯城市急劇發展。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的混合媒體裝置《Fake Present Eons(After Posenenske)》(2019年),製作出室內迷宮。

展覽策展人之一譚雪。

日本藝術家大竹伸朗的《親愛的:廢置棚子的自畫像》(2012年),以各類廢置物料創作。

文:蔡倩怡  圖:陳鐵剛、大館

展覽場內特意以獨特的光,投射於香港藝術家陳偉江的《無題2013-2019年》攝影。
美國的藝術家Sondra Perry所創作的錄像裝置《三屏幕工作站的接種與麈埃》(2016年),將影像轉化作特殊的身體經驗。

中國藝術家崔潔以3D打印技術,創造出《上海光明大廈2》(2019年)等系列,回溯城市急劇發展。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的混合媒體裝置《Fake Present Eons(After Posenenske)》(2019年),製作出室內迷宮。
日本藝術家大竹伸朗的《親愛的:廢置棚子的自畫像》(2012年),以各類廢置物料創作。
南韓藝術家李昢的《仿布魯諾.陶特(當心甜蜜之物)》(2007年),以水晶為創作。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