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6º
  • 77%
  •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生於富足,一代不如一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是人類生存的定律。
  中國人正經歷近二百年來,最富庶太平的日子。
  香港人避過內地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政治運動,在歷史夾縫中倖存下來。
  一九四九年以後出生的孩子,成長期的最大「苦難」,不過是一九六三年制水,以及一九六七年暴動。
  不止是華人,歐洲自一九四五年和平,亦享有歷史上,最長久的太平盛世。換句話說,現今許多六十、七十歲的人口,根本未經歷過戰亂。太平生長,健康 生,試問怎會不長壽?
  問題是下一代,慣看父母正常生活,對戰爭的概念已很模糊,缺乏危機感,開始注重消費、享樂、休假等等。
  再下一代,憧憬環境進一步舒適,懂得爭取更多個人權益,再加上科技進步,傾向反權威、反建制,要自由、要買樓、要放假,要「去旅行,去到盡」。點搞?試問怎可能滿足到他們?於是普遍瀰漫不滿情緒,卻找不到出路。
  亦不只是新一代的問題。歷史的發展,正是這個循環的不斷重複:像中國清朝,從明末的天災人禍展開,逐漸發展到康、雍、乾三朝盛世,富貴繁華到了極處。然後是太平天國動亂,幾乎減滅了中國的二分一人口。回顧乾隆南巡,與民同樂,替江浙世家寫「五代同堂」的賀匾,其實正是反映出社會禍根:人口過多。
  只是當時尚未覺察,或選擇不去面對,結果造成後來資源缺乏、糧食不足等問題。
  同樣情況,出現於唐朝開元、天寶之後。沒有那種盛世,怎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同樣,清朝沒有中興,怎會有晚清的積弱萎靡?
  不只是中國。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鼠疫)肆虐,減少三分一以上的人口,反而造就後來的復興盛世。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是這一派的支持者,相信「人口過剩」的災難。但當然,沒市場,因為沿此思路發展,很容易走上納粹黨「種族滅絕」之路。到時候,應該死邊個?恐怕會是一場無可避免的災難。文:康子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