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7º
  • 82%
  •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專家指引 健食調理防中暑

常吃生冷食物會損害 脾胃。

下星期五(7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暑,按傳統說法,是全年最熱時候,身體容易出汗,如未能及時補水,便有中暑風險。今次請來中醫師藍永豪,講解在烈日下中暑對策,以及飲食預防方法。





高溫下易不適





  炎炎夏日,在高溫下進行戶外活動,身體容易不適,甚至出現中暑情況。何謂中暑?中醫師藍永豪指:「中暑古稱中暍,俗稱發痧,由於身體暴露於悶熱高溫環境過久,因而體溫高、出汗異常、皮膚乾熱、口渴、頭暈、胸悶、脈搏快而弱,以至出現虛脫、痙攣及昏迷等病徵,尤以產婦、老年人、體弱及慢性病患者最易發生。」





  在臨牀上,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藍永豪中醫師表示,陽暑多因炎夏暴曬勞頓,喝水不足,出現高熱、煩渴、大汗,以至神昏、虛脫,可飲用白虎湯合生脈散,有助清熱瀉火。陰暑因炎夏常吹冷氣、吃過量生冷食物、卧睡冰涼地板、沖凍水涼,導致頭身困重、四肢無力、胸悶、胃口差及便溏,可飲用香薷飲、三仁湯或藿朴夏苓湯,用以化濕清暑及益氣養陰。





按人中穴醒腦





  一旦有中暑徵狀,便要到陰涼及通風處歇息,以濕毛巾敷頭、頸部降溫,若能自行吞嚥,可飲水或緩緩灌以混入食鹽的西瓜汁,甚至用手指按揑人中穴或用風油精塗抹太陽穴,以提神醒腦。





  症狀輕微而體質強健者可刮痧解暑,將刮痧板(或平滑陶瓷湯匙)沾上適量凡士林或潤膚膏,以輕力由上至下刮拭後頸及上背部鄰近脊椎兩旁,直至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痧點,一般五分鐘內便完成,但謹記高血壓、心臟病、嚴重皮膚病或虛脫者不宜刮痧。倘患者神智不清,有生命危險,便須側卧保持氣道暢通,盡快送院求醫。





保健茶消暑





參麥香菊飲






材料:太子參、麥冬各九克,淡竹葉、菊花及廣藿香各九克。


做法:將材料放入杯內,加入熱水焗二十分鐘飲用,常流汗可下少量海鹽。氣短乏力者屬氣陰兩虛,可以西洋參代替太子參。


功效:此飲料可消暑化濕,益氣養陰,有助預防中暑及中暑後調理。


注意: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者宜立即求診。


 



生果可按體質適量進食。
夏日天氣炎熱,增加中暑風險。

六大解暑食物





綠豆


效用:清熱除煩,消暑生津,利水消腫及解毒。


做法:綠豆性味甘寒,可煮赤小豆綠豆薏米粥或綠豆沙。





節瓜


效用:利水清熱、通利二便,適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暑熱煩悶者。


做法:性平味甘淡,可作菜餚或湯料。





冬瓜


效用:清熱利尿,止渴除煩及解毒,適用於炎夏尿少及暑熱煩渴等症。


做法:冬瓜性微寒味甘淡,瓜肉可作湯羹,瓜皮煮水代茶飲用。





西瓜


效用: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通利小便。


做法:西瓜性寒味甘,建議室溫下適量進食或榨汁飲用,不宜凍食。





苦瓜


效用:清熱解暑,清肝明目,適用於口苦、口臭、濕熱體質、肝火旺盛者。


做法:苦瓜性味苦甘而寒,可作菜餚或榨汁飲用。





木瓜


效用:健脾胃、助消化、祛濕舒筋、清暑解渴,適用於胃痛、消化不良等脾胃濕困症狀。


做法:木瓜性平微寒味甘,可榨汁或入饌,脾胃功能較差的人不宜過量進食。





Q&A





本港及海外註冊中醫師 藍永豪





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獲中醫醫學博士、中藥學碩士、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學位。曾任教於浸大中醫藥學院,現任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醫管局中醫部專案小組委員等工作。





ST:SingTao DL:Derrick Lam





ST:天熱時以凍水浸腳,能否降溫?


DL:身處悶熱的環境,人體受到高溫及高濕度的影響,即使不斷冒汗,仍未能為身體散熱,便有中暑危險。即時以凍水浸腳降溫是有幫助,但不宜浸泡超過二十分鐘,當體內氣血回復暢順,體溫降到正常水平,便用布抹雙腳,保持乾爽。





ST:吃熱葷後再吃冷食,會否傷害脾胃?


DL:冷熱交替進食,容易傷害脾胃。例如性寒的西瓜,冷藏會加重寒涼之性,即使室溫享用也應適可而止。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冷食會損傷脾胃之陽氣,不利於運化吸收及養生。從保健角度來看,宜選「溫、熟、軟」食物,以養脾胃。





ST:近年流行將生果冷凍成冰享用,甚麼人適合品嘗?


DL:生果各具功效,可按體質適量進食。吃冰凍生果可短暫降溫,如體質壯實及脾胃功能旺盛者,偶一食用應無大礙,但經常腹痛、手足不溫或眩暈者,均不宜進食冰品,以免加劇病情。





文:陳樂怡


圖:星島圖片庫、路透社



菊花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