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72%
  •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認知障礙症溝通竅門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時,其中最困難但又甚為重要的一環是從患者的角度去迎合其需要。溝通能力轉差是患者的其中一種典型徵狀,尤其於患病中期,患者未必能向人清楚表達個人意願及需要,故容易感到焦慮及緊張,繼而脾氣轉差、情緒低落,甚至引發其他行為問題。

作為照顧者,是否真的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呢?與人相處,我們經常都會有一些前設,有些照顧者亦覺得,與對方已相處數十載,又怎會不了解其需要?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價值觀、信念及經驗,別說全部經歷,當中對於患者的所思所想,我們可能連一半也未必掌握得到。由於了解並不全面,很多時難免傾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患者身上,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很容易令照顧者的期望落空。

非藥療方法

  「佢唔食?一定係覺得難食啦!」患者不願進食,其實可以是因為吞嚥困難、心情低落,或妄想被人毒害等等。「佢成世人都係一出街就發脾氣豲漶I」患者在外有情緒起伏,可以是因為害怕走失、失去方向感或不習慣嘈吵環境等等。

更多時候,照顧者為了將「最好的」給患者而盡心盡力,更容易會「越俎代庖」,代替患者完成事務。

  此症其中一種具實證的非藥物療法是認知訓練,它能有效延緩記憶力衰退,提升患者自我照顧能力及存在感,很多看似簡單家務的過程都要手眼協調、記憶回顧、分析思考的認知能力,故選擇放手讓患者在日常生活接受更多的「訓練」,不但能減輕照顧者負擔,更能助患者融入生活,達致雙贏。每個人都期望被了解、被明白,尤其當患者可能處於有口難言的窘境時,照顧者如能反思何解患者會有如此行為及反應?放下主見,用心聆聽,自會發現患者所思所想的背後有一番出乎意料的理由,並可從中發掘與患者合適的生活、溝通方式。

整理:Kar

顧問: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科

註冊護士鄧偉傑博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