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5º
  • 92%
  •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化學物質為禍 易忽視飲食污染(上)

●經檢測證實,不少化學性原料均可進入人類的食物鏈。

  現代人產生各類廢物所造成的污染,早已深入人類及動、植物的食物鏈中,早前美國便有研究發現,就連經多重處理的樽裝水也含有「微膠粒」,長期大量飲用可損害人體健康。要減少食物污染的傷害,除了由源頭做起,選擇較低風險的食物外,處理和煮食方式,亦有決定性的影響。

可直接進入食物鏈
  食物污染種類繁多,一般是指食物中含有大量不應存在的致病菌、毒素或可導致身體不適的化學物質。病菌一般以腸炎弧菌、沙門氏菌最為常見。毒素則以由金黃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可產生毒素的菌類為主。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方麗影博士(見圖)說:「化學物品的食物污染,撇除在製作過程中不當或故意加入的化學物質,如為節省製造成本加入各類工業用添加劑、防腐劑、人工香精、凝固劑等。食物在種植或生長過程中,水源、土壤也可能受到農藥、環境廢物等化學物質,以至近年較多人關注的塑膠粒等污染,而這些化學物部分會被動、植物吸收後進入食物鏈內,當人體進食了這些經污染的食材後,自然會損害健康。此外,食品加工過程中,包裝和容器等也有可能在特定環境下,釋出鉛、鎘等有毒物質,污染食品。」

難控制環境因素
  在以上幾個範疇中,要避免食物受到環境污染的難度較高,因加工過程或食物包裝等,都可以從生產過程中改善,但食物的原材料的成長環境,往往涉及非常大的範圍,例如河流水源、泥土成分等,其質素不是單獨一個人或機構可以改善或監控得到的。

  方麗影說:「以海洋中所含的塑膠微粒為例,很多都是來自丟棄在河流及水源中的『一次性塑膠餐具』,以及塑膠水瓶蓋、飲管、塑膠袋等。當中以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發泡膠、塑膠片、塑膠原料和人造纖維原料最為常見。而這些塑膠微粒會被海洋生物進食後殘留於體內,繼而進入人類的食物鏈,更有甚者,在一些瓶裝水中亦已發現有塑膠微粒殘存,估計這可能與採用塑膠瓶作容器有關。」

塑膠微粒危害生態
  雖然現時仍未能確認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後的具體影響,但估計如有大量殘留,便有可能對人體器官組織的功能造成長遠及一定的負擔。

  「塑膠微粒常帶有有毒物質,例如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等,這些有毒物質有可能干擾人體荷爾蒙等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有機會增加患癌風險,但長期攝入後所產生的更進一步影響,仍然有待更多研究實證。不過,總括而言,減少攝入塑膠微粒,能有助降低上述的潛在健康風險。建議市民多注重海產及飲用水的安全,從而減少誤攝塑膠微粒的機率。」方麗影建議。

減毒素防誤攝好習慣
  雖然減少塑膠微粒很大程度上有賴政府立法,從源頭作根本性的預防,方可減少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生態,但個人其實也可按照以下生活習慣,從根本減低誤攝風險及幫助減少環境污染。

  文:黃日新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改用由非塑膠或合成纖維製成的衣物、寢具及家品等,可直接減少塑膠對環境的污染。

●飲用水經煮沸,雖不可去除殘留的化學性污染物,但可大減細菌性的污染風險。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