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3º
  • 61%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睡前飲水助防患? 專家教降心臟病發率

  心臟病發時往往令人防不勝防,加上冬日低溫氣候,更是發病高危期。近日,日本有保健專家提出,睡前飲一杯清水以稀釋血液的濃稠度,可有助減少血栓,預防心臟病突發,究竟是否有效?心臟科專家提醒大家,日常最好作全方位護理,以保心臟強健。

難斷言可否減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鍾一翹(見圖)強調,要確保心臟健康,最有效及保險的對策,當然是要全面配合,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定期檢查等,方可令心臟患病風險因素減低,或及早發現徵兆,早作預防。

  「適量飲水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對於日本專家提及睡前飲一杯水可減低心臟病發風險的說法,醫學界暫時尚未有相關全面的研究及定論,足以支持這指引。加上這類研究屬於較小型及回顧性的調查,其指導性價值未必及得上大型的前瞻性研究。」鍾醫生稱。

留意飲用量與方式
  不過,由於人體細胞正常運作極依賴水分,因此適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在睡眠時由於無法飲水,所以有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輕微缺水情況,若睡前體內水分充足,可助緩和缺水情況,理論上可改善整體健康,但難以斷言是否可真正減低心臟病發風險。

  「須注意飲水也非多多益善,如果本身已有心臟或腎臟問題,反而需要特別留意水分攝取不可過量,以防因為飲水過量而增加心臟和腎臟負擔,建議應先向醫護人員查詢飲用量和方式較佳。」鍾醫生補充。

最忌環境姿勢突變
  如要避免突發性的心臟病發,更重要是避免身體處於突然急遽轉變的環境,例如氣溫突然下降,早晚溫差增加,或者突然進行過分劇烈的運動,甚至睡醒時立即坐起身等,均會因為姿勢突變,令心血管沒有時間適應,需要在短時間內所承受的壓力。

  鍾醫生說:「如患者有其他如睡眠窒息症等問題,病發風險就更高,故建議高危人士坐立、運動均應慢慢循序漸進,並注意保暖避免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讓身體有更多時間適應轉變。」

病患者趨年輕化

  以往心臟病患者給人的印象,大多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但事實上近年本港心臟病個案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

  鍾醫生說:「臨H上,以往的確以較年長的患者為主,但近年愈來愈多三、四十歲,甚至二十多歲的患者,因心臟問題前來求診。估計可能與都市人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長期缺乏充足運動、肥胖、經常食用高脂和多鹽的食物,甚至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都會令心血管負擔加重,增加出現心臟問題的風險。如有以上不良習慣,又經常有胸悶、呼吸不暢、頭暈、氣喘無力等症狀,即代表心臟可能已出現問題,建議應立即求診,及早查找成因。」

瘦削也可高膽固醇
  除了年齡外,另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不少人都以為,外形肥胖的人士才會有心臟或血管問題,但事實上受遺傳因素影響,部分患者即使體形瘦削,也會因身體先天上,未能適當分解或處理膽固醇,導致血管內的膽固醇水平過高,因而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鍾醫生強調,這些人士因為自覺不肥胖,飲食上多數沒特別節制,而且也較易缺乏定期身體檢查的觀念,故病發風險反而更高。

  「不少這類病人,在具體檢查結果出來前,大多都對自己是否有膽固醇過高而半信半疑。其實,據中外最新的心臟健康指引均已指出,建議即使沒有相關家族病史、三十歲開始,也應定期進行驗血、心電圖等有關檢查,以了解個人心血管健康。如果有相關家族病史,更應與醫生商量及時進行檢查,以便盡早察覺問題,防患未然。」鍾醫生稱。

  文:黃日新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