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5º
  • 81%
  •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收集數據助保育 麻雀普查防絕

人口普查非人類的專利,原來麻雀都要!香港觀鳥會將於5月進行第三年「全港麻雀普查」,目的為保育我們常見的樹麻雀,同時邀請公眾參與收集數據,推動公民科學,一舉兩得!

記錄行為考眼力

起初聽到「麻雀普查」(下稱麻普)時,小記第一時間想到:難道是數雀仔?香港觀鳥會教育主任劉嘉麗(Karly)說,的確是要數麻雀數量,包括成鳥和幼鳥,「整個普查總共設有七十八條路 ,覆蓋全港十八區,大部分集中於市區,分為住宅區、工廠區等範疇,每條約長一公里。普查分數天進行,每條路 於其中一天進行一小時的普查。」普查員須於普查路 四周十米範圍內,用肉眼和望遠鏡觀察,然後在普查記錄表上記錄大、小麻雀的數目和行為,作為科研數據,相當考眼力。

採訪當天,小記跟香港觀鳥會教育主任Karly及黃靜雯(Jessica)試行「住宅區」元州 至麗閣 普查路 ,步行約五分鐘,她們已發現有麻雀在築巢、喝水、覓食、擬似求偶等,「我們建議普查員一邊慢行,一邊用望遠鏡或肉眼仔細觀察和記錄,如果發現鳥巢,就要記下所在位置。」Jessica補充,天晴時有機會看到麻雀在沙上滾動,其實是在「洗澡」除去寄生蟲!

推動公民科學

今年普查招募了二百多名公眾參與,並以隊際形式進行。「反應很好,很快就額滿,更有一半參加者是首次報名。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公民科學及教育活動,亦是環境教育的實踐。」Jessica說。

據上兩屆「麻普」資料顯示,2016年本地麻雀數量為三十二萬隻,2017年為三十一萬隻,Karly指,兩次「麻普」由兩批不同普查員負責,證明通過訓練,普羅大眾也可記錄可靠數據。不過去年進行過兩次,動員六百多人,今次卻只有二百多人,會否影響數據的準繩度?她指出上年有兩次普查,一次是5月,另一次是7月,得出來的結果相近。所以今年便改回一次,參加人次對於普查的結果沒有太大影響。「反而是普查的路 和範圍要持續相同,現時的七十八條路 是由第一年開始至現在,這樣能做到客觀的分析。」

常見品種突消失

Jessica表示,有國家或地區,一些本來很常見的雀鳥,在這十年間突然消失,這可能發生了一些問題,影響了生態,例如城市發展使雀鳥築不到巢而失去棲息地。香港常見的麻雀,品種為「樹麻雀」,英文名稱為Eurasian Tree Sparrow,屬留鳥,活躍於歐亞地域。樹麻雀雖活躍於城市,好像不怕人般和我們共存,但城市發展下,新式樓宇設計未必適合牠們築巢,因而使棲息地減少,或致數量暴跌。「問題是我們一直沒有本地樹麻雀的相關數據,因此這幾年開始收集,若發現有所轉變,及時做補救的措施,可保育麻雀。」市區除了麻雀外,還有更多更常見的雀鳥,例如珠頸斑鳩和紅耳鵯。「我們想做多些全民普查,這幾年由麻雀開始,之後大眾掌握數麻雀的方法後,再看會否延伸至其他市區常見的雀鳥。」

品種知多

香港常見的是樹麻雀,俗稱麻雀,屬留鳥。雛鳥的嘴角呈黃色,約一年至成鳥,臉頰兩旁出現黑色點紋,喉部呈黑色,嘴啄變化成黑色。除樹麻雀外,還有其他近親,例如山麻雀和家麻雀,最大分別是臉頰兩旁沒有黑色點紋。前者多居於台灣,數量稀少,現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後者全球分布範圍較廣,居於歐洲、亞洲、非洲和澳洲等地,對人類比較具戒心。

行為全面睇
據香港觀鳥會資料,麻雀的行為至少有九種,例如在地面上站立停棲、在花圃裏求偶等,普查員須準確記錄下來。

全港麻雀普查2018
日期:5月5日(六)及6日(日)、12日(六)及13日(日)
時期:9:00am至10:00am
網址:sparrow795.wixsite.com/hkbws-sparrow/2018

文:Nancy
圖:黃頌偉、香港觀鳥會、星島圖片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