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遴選得主的斯德哥爾摩卡羅林學院諾貝爾會議(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指出,氧氣的重要性眾所皆知,但對細胞如何適應氧氣卻全然無知,而賽門札、凱林和拉特克利夫三位醫學家,揭曉細胞如何利用分子機制,適應不同的氧氣供應,因此奪得本年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美國醫學家賽門札研究了EPO基因,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氧氣含量來調節它。通過使用基因修飾的小鼠,顯示了位於EPO基因旁邊的特定DNA片段介導了對缺氧的反應。據悉賽門札希望確定介導這種反應的細胞成份。在培養的肝細胞中,他發現了一種蛋白質複合物,該複合物能以一種氧依賴性的方式與已鑑定的DNA片段進行結合。他稱這種複合物為缺氧誘導因子(HIF)。
據了解,這項的開創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同時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可能新戰略鋪平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