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 2000出任立法會議員
  • 2001獲頒授金紫荊星章
  • 2002擔任醫管局主席
  • 2004任內爆發沙士問責辭職
  • 2005 2012擔任行政會議成員
  • 2005出任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 2009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
  • 2010獲頒授大紫荊勳章
  • 2012獲委任標準工時委員會主席
  • 2022擔任義務工作發展局榮譽顧問

外號「金刀梁」的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行醫大半個世紀,先後出任醫院管理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回歸前後亦做過立法機關議員,也曾是行政會議成員。那些年的「公職王」,今日仍然關心社會,看着內地發展一日千里,他替香港着急:「香港只七百萬人,大灣區有七千萬人,一定要走出去,香港才有出路。」出任不同公職,他說也是希望走出醫生的象牙塔,了解社會需要。

「好多人問為何要走出去,我的角度是不要問why,而是要問why not?」O八年他帶隊北上開拓港深醫院,就是最好答案。談香港回歸二十五年,由肉緊鞭策醫管局勿忘初心,盡速檢討挽留醫護人才,到呼籲年輕人走進大灣區,把握機遇,行年八十三的他思路清晰,更說從未想過退休:「有能力做就繼續做。」

撰文:呂麗嬋 攝影:張恩偉、陳亦龍

相約梁智鴻在他的私人辦公室接受訪問,單位雖小五臟俱全,與他那位於畢打街的診所只五分鐘腳程,行一條斜路就到。「無做議員之後就買了這個單位,方便開會以及和傳媒會面。」穿筆挺三件頭西裝、髮型恒常中間分界,久違了的梁智鴻,說話總報以招牌朗笑,風采依然。曾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機關議員和醫管局主席,那些年的「公職王」退而不休,訪問當天的早上,他還在診所診症,匆匆趕來,馬不停蹄。

「今次疫情,對各行各業都有影響,以前內地好多癌症病人來香港求醫,接受化療或者做手術,疫情對他們當然有影響,但我估計就算疫情過後,好大部分內地病人都未必會再來港就醫。」由社會運動到世紀疫潮,這邊廂香港經歷動盪,那邊廂內地的醫療發展一日千里,梁智鴻預言香港會經歷漫長的低潮,他說只有走出去,才可以找到出路。

「香港只七百萬人,地方細,塘水滾塘魚,可以發展的機會不多,其實應該擴闊眼光,看如何繼續發展。這些年,我看到國家發展迅速,單是大灣區已有七千萬人,是難得的機會。」不過,梁智鴻亦承認,兩地的文化差異,需要調節和適應,不容易但仍然值得試,行出重要一步,「不走出去就無辦法發展,好多人問為何要走出去,我的角度是不要問why(為何),而是要問why not(為何不)?」

北上拓港深醫院

早在七十年代,梁智鴻已率先「走出去」,和內地作醫療交流,「當年內地閉關十幾年,生活方式和香港很不同,上去主要是講學和協助做手術。」

其時他並無參與公職,有人致電養和醫院邀他北上,說無酬勞包伙食,他覺得有意義膽粗粗答應。「最記得有次去泉州,近廈門鼓浪嶼,帶了醫學儀器,因為好似支槍,過關時被扣查,要主辦單位派人來接才可脫身。」當年的他,既不懂普通話又不懂潮州話,「講學只能說英語,再由專人翻譯,留的時間不長,但一星期做三、四十個手術。」

二OO八年,大灣區發展仍未落實,當時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的梁智鴻,與一班香港醫護,北上參與管理港大深圳醫院,開天闢地,嘗試以港式管理營運深圳的公立醫院。「當時上去開荒,除了想貢獻國家參與醫療改革,其實亦有少少『私心』,香港只七百萬人,病例好少,對醫生培訓有限制,以腎臟移植為例,香港一年幾十個病例,內地一日都不止幾十個,希望接觸更多病例,可以成長。」

interview

二OO八年梁智鴻北上開荒,參與管理港大深圳醫院。

當年就有這樣一個說法:小病留在深圳,大病就去廣州。梁智鴻說當年的期望是開設高水平的醫院,保留病人在深圳。作為開荒牛,由籌備、落成到參與行政管理,十數年間終於站穩陣腳,他形容是寶貴的經驗。「就算與世界各地比較,香港的醫療制度也毫不遜色。」只是他亦承認,投進大灣區,需要適應兩地不同的醫療文化,取長補短,一同進步。

過去曾出任多項重要公職,積極推動醫療融資改革,見證醫管局成立的梁智鴻,作為前醫管局主席,沙士後問責辭職,他直言醫管局是時候大檢討:「我在醫管局十八年,見證它的成立,近年這麼多有經驗的醫生離開,原因何在?醫管局成立之初,正正是想吸引人才,保留和鼓勵員工盡心工作,踢走官僚,可以彈性運用資源,但三十年過去,醫管局反而變得官僚,這就很可惜。」

interview

二OO三年沙士以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來港為醫護人員打氣,當時為醫管局主席的梁智鴻(右二)陪伴出席活動。

痛心醫管局變得官僚

對於公院現逃亡潮,港府有意輸入海外醫生,作為外科醫生,他作這樣的比喻:「病人流血,第一時間當然是止血而非輸血,如果因為走了很多醫生而引入醫生,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人人都說公立醫院人工低,他並不認同,「在官僚架構下,是否要做好多行政工作?如果今日醫管局不單未達成立之初的目的,反而倒退,就需要大檢討。」不在其位,他自言不想作太多批評,只謂對於醫管局變得官僚感到痛心,不吐不快。

interview

梁智鴻呼籲醫管局勿忘初心,盡速進行大檢討挽留醫護人才。

interview

梁智鴻表示,就算與世界各地比較,香港的醫療制度也毫不遜色。

一九六二年港大醫學院畢業,自小讀書標青,想到做到,作為長勝將軍,梁智鴻的從政之路,卻是由失敗開始,八五年第一次參選立法局便敗走,「當時仍然坐在醫生的象牙塔內,對社會的情況不了解。」面對敗選,他反思又反省,並無選擇退回象牙塔,「之後幾年真正落區,開始知道其他基層醫生的生活。」八八年捲土重來,終以高票當選,開展幾十年的公職之路,他自言好奇心強,正好藉不同公職,認識不同範疇的工作。

interview

早於七十年代末,梁智鴻已往內地醫學交流,圖為一九七九年到福建泉州進行外科手術示範。

「醫生識得醫人,但對社會的認識未必很多。」他說做公職某程度是帶他從狹窄的醫學環境中走出來,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政府叫我幫手,我好少拒絕,都是抱着學習的心態。」寧願減少診症,勤力開會。除了醫學界本行,他又做過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那時被任命都好出奇,我和人開玩笑說自己都是老人家,做得好將來都可以受惠。」

公職愈做愈多,服務香港的心就更熾熱,梁智鴻透露,其實早年赴美進修,曾有三所大學向他招手,提供教席,但他最終還是婉拒,當時正是這個原因,令他選擇留港,不願到彼邦做二等公民。

由港英年代到九七回歸,見證政權移交,九七年七月一日,梁智鴻時任立法會內委會主席,「那一日下着大雨,除了見證歷史一刻,亦都好忙,因為主權交接,要適時通過不同的法例。」經歷百年殖民地,終於可以當家作主,他說特別感觸。

物換星移,回歸二十五年間,香港經歷高低起跌,梁智鴻的一頭黑髮,卻十年如一日,八十三歲的天然黑,羨煞旁人。生於醫學世家的梁智鴻,父親及妻子都是醫生,胞弟梁智仁是著名骨醫,其祖宗是「雞腳駁鴨腳」的清代著名中醫梁財信,可謂一門多傑。

梁智鴻說,行醫緣起乃受父親梁金齡的影響,當年梁爸爸在香港仔避風塘行醫,附近街坊有甚麼需要,都會找他幫忙,「無論八號風球還是大年初一,爸爸都要坐艇出診,診金好多時只是幾斤蝦。」回報也許不多,但那些年濃濃的人情味,卻叫少年梁智鴻印象深刻,啟發他立志懸壺濟世,並矢志走出醫生的象牙塔,服務香港,成就今天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