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出任熊谷組香港董事總經理
  • 2001出任電訊盈科財務總裁及執行董事
  • 2002擔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 2007擔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 2008因病辭任局長
  • 2016獲委任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董事局非執行主席
  • 2017獲委任為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
  • 2019續任港鐵主席半年
  • 2022獲委任富衛集團董事會副主席、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新風天域集團董事

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的辦公室,放滿照片,每張都訴說一個美好回憶。有一張,他分外珍惜,那是二十年前七月一日,時任特首董建華帶領新班子,步入禮賓府一刻的畫面。

董建華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招攬非公務員政治人才輔政。外人驟然空降,衝擊龐大官僚系統,馬時亨曾慘遭下屬整蠱、推託,在仙股事件食死貓,鞠躬道歉。事過境遷,他娓娓道來,當年的冤屈今天盡付笑談中。

主要官員要為過失負責下台,馬時亨認同當中精神,可是他卻罕有地點名:「今次疫情,不少老人家過世,羅致光責無旁貸,卻連一次鞠躬道歉都無!」二十年下來,馬時亨作了個總結:「問責制走了樣」。

撰文:王一原 攝影:陳亦龍、張恩偉

二O二二年對馬時亨特別有意義,已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同時是他走入政界二十周年。向來謹言慎行的他,忽然「不吐不快」,三月份他罕有地發表文章,語重心長地呼籲今年七月登場的新特首,組織一個具良好管治能力的班子,處理香港四大深層次問題:房屋、人口老化、經濟轉型、政府施政執行力。

馬時亨坦言,他為官時期這四大問題已經存在,「如果當年實踐董先生的『八萬五建屋計劃』,貧富懸殊今天不至於這麼嚴重,年輕人也不會覺得永遠追不上樓價升幅,影響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不幸『八萬五』遇上金融風暴,不得不撤。我主理庫務局時已提出,人口老化,稅收下跌,必須早日處理。」

馬時亨一直主張香港經濟轉型,像瑞士和新加坡發展多元工業,可是現在的香港,仍然靠金融服務和餐飲旅遊業食老本,「香港是一部名牌車,但須時刻提防後面的跑車追上。在科技領域,香港已經被其他車爬了頭,連車尾燈都看不見了。假如當年香港發展『中藥港』,連花清瘟今日就是在香港出產。」

至於政府執行力,馬時亨打個比喻,「二十幾年前已經浮現的許多問題,就像窗口滲水,政府無處理,到了最近兩年,橫風橫雨,雨水就從窗罅湧入。」他認為,某些小環節是有進步的,例如長者搭車優惠、債券市場蓬勃,但政策大方向未見改革,他寄望新任特首知人善任,「人得其位,位得其人」,認真處理四大問題,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問馬時亨,可有財經界良才推薦給新任特首,他笑說﹕「不知道現在的要求是怎樣。當年梁錦松向董先生推薦我,然後董先生和我傾談一個多小時,就成事,不用我去中聯辦或上京。」

interview

二OO二年第二屆香港特區政府就職,實行高官問責制。照片裏有時任特首董建華及兩位繼任人曾蔭權和梁振英。

作為高官問責制第一批白老鼠,他可謂先苦後甜,「政府有海量文件,我上任不久就被整蠱,助手誤導我,令我懷疑自己看漏文件,出了錯,後來我才發現是食了死貓。另外,我吩咐一名資深政務官處理一個財經項目,對方一口拒絕,說不懂得做,我好嬲但無辦法,只好親力親為。在私人企業,可以炒人,公務員炒不得,我向(時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投訴,結果調走了這名政務官,但竟然是調他去海外一個『筍位』逍遙快活。」當年氣結,今天當笑話。

度量官員表現有三把尺

馬時亨一九七三年香港大學畢業後,在汰弱留強的財經界和跨國企業耕耘近三十年,投身政府前是電訊盈科財務總裁兼執行董事,高薪厚職。與私人企業截然不同的公務員文化,讓他吃了不少苦,還要同時應付傳媒和議員訴求,但當一切適應過來後,他逐漸產生工作滿足感。往後發行六十億元「五隧一橋」債券、兩鐵合併、豁免離岸基金繳付利得稅,均是他得意之作。

interview

二OO四年特區政府發行五隧一橋債券,是馬時亨得意之作。

如是者,馬時亨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五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一年,至二OO八年以健康為由辭職,醫生診斷他腦部有混合靜脈/動靜脈畸形症。他決定以健康行先,謝絕任何壓力大的全職崗位,只當私人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及若干公職。當港鐵主席期間,完成了高鐵項目,他引以為傲。

但他不自滿,因為跟他同期出任問責高官的梁錦松、李國章、楊永強、廖秀冬、何志平都各有風采,「他們在各自領域有經驗、有成就,個個重量級,有使命感,表現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至少本心是想有所作為,否則不會願意大幅減薪加入政府。」當年他正是減薪九成轉換人生軌道,卻從沒後悔選擇這條路。究竟他是否市民眼中的一位「好官」?

他認為,度量主要官員的表現有三把尺。首先,問自己良心有無盡忠職守;第二,有無辜負中央政府所託;最後,是市民對這位官員的評價。「做公職求甚麼?不外乎想有貢獻、受人尊重。小錯必有,但有無犯大錯呢?市民的一把尺反映在民調,我曾經民望包尾,不開心,最後成功爬上去,市民支持度高達百分之五十五。離開政府後,就看社會對你是否尊重。」現在仍有市民繼續尊稱他「局長」,他毫不掩飾心底喜悅。

政府要讓市民消消氣

近年主要官員愈來愈少外來人,馬時亨認為問題不大,關鍵在問責精神,「我那一屆有主要官員問責辭職,『仙股事件』理論上與我無關,但既然身在其位,我會鞠躬道歉。此後,我未見過一位主要官員,為錯失鞠躬道歉,唯一﹙因南丫海難﹚有鞠躬道歉的海事處處長﹙廖漢波﹚不是主要官員。」第五波新冠疫情,死者以無接種疫苗的老人居多,安老院成為重災區,馬時亨想不通:「楊永強當年有問責辭職,用同一把尺,為甚麼羅致光不是明天就下台?」「問責制不是要求一出事就人頭落地,而是市民心中有氣,政府要設法讓市民消消氣。」

interview

當年為仙股事件鞠躬,馬時亨認為是問責官員應有之義。

「政府表現不好,市民失去信任,怨氣多,加上其他因素,所以不少人移民,有醫生、護士、教師、律師,許多是高學歷、中產,香港損失人才,但不排除部分人取得外國居留權後回流。」

馬時亨自認,體會過移民的艱難:年輕時隨加籍太太移民,六年後回流香港,及後被公司派駐倫敦,繼而又打算派他去加拿大,但上天另有安排,「我太太同霍建寧太太通長途電話,談到為兩個女兒物色學校的煩惱。接着,霍建寧提議我回港加入熊谷組工作,女兒入學一事亦解決了。」

自此馬時亨長居香港,「在紐約住過兩年、多倫多六年、倫敦兩年,始終香港最好,家人和朋友都在這裏,低稅率、無股息稅、無物業增值稅、交通網絡好、辦事效率高,我不時試探太太:『要不要返加拿大?』,她說不要。年紀愈大,在外國生活愈辛苦,剷雪的日子過去了。」

interview

馬時亨間中試探太太是否想返加拿大退休,太太說不,正合他意。

馬時亨生於一九五二年,是見證這個小地方演變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代,相當肉緊「璀璨都市會否光輝到此為止」,「過去幾年,社會動盪和新冠病毒令好多老闆變打工仔,就業變失業,有錢人變中產,香港底氣夠,表面看不出來,但其實元氣大傷。」現在有了《香港國安法》,立法會拉布文化消失,新一屆政府登場,重新組織管治團隊,「五十年不變」走到一半,「上半場打得不太好,希望下半場表現好一些。」馬時亨寄望甚殷。

interview

馬時亨的辧公室,是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照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