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擔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臨時立法會議員
  • 2002擔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
  • 2003擔任財政司司長
  • 2007擔任政務司司長
  • 2009獲頒大紫荊勳章
  • 2017出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
  • 2018擔任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
  • 2022再獲委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

香港經歷過去數年的動盪,有人對前景悲觀,有人永遠保持樂觀,經常笑容滿面、被市民暱稱為「唐唐」的唐英年是後者。

回歸二十五年來,香港走過不少高山低谷,曾官拜財政司司長及政務司司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唐英年都身處其中。回望過去,香港縱經歷過困難時刻,但都能一一克服,他認為關鍵是有國家作為香港的最強後盾。

唐英年對新政府滿有期盼,他提出三大任務,包括團結社會力量、重振經濟及處理深層次問題,並寄語未來任何一位特首銘記這三大目標。

對香港的未來,唐英年充滿信心,深信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好有信心,在香港人共同努力下,團結一致,香港『東方之珠』必能繼續發光芒。」

撰文:林一言 攝影:張恩偉、陳亦龍

回望香港過去二十五年,「有好多好難忘的鏡頭,我今日還可以繪影繪聲的講出來。」唐英年細說他的難忘片段,由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開始,「《聯合聲明》奠定香港回歸祖國這個大原則,這原則可以令香港人當家作主,有了國家觀念及國家感情......」

「當然回歸後有好多深刻的事。」他特別提及二OO八年北京奧運,當年香港協辦馬術賽事。「當時我任政務司司長,主管整個奧運馬術比賽,我們能夠真的感受到是國家的一部分,能夠積極參與二OO八年奧運會,而非純粹是觀眾,這個感受好深。」

interview

二OO八年香港協辦奧運馬術比賽,時為政務司司長的唐英年擔任奧運馬術委員會主席,他形容當時完全感受到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

祖國是香港堅強後盾

唐英年總結香港過去二十五年的發展,當中都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二十五年來感受最深,當然是我們遇到困難時,祖國永遠是我們的堅強後盾。」他娓娓道來,香港經歷「沙士」及金融風暴後,中央提出一系列的挺港措施,包括《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擴大人民幣業務、加快基建上馬如建設港珠澳大橋、確保對香港穩定供水供氣等,以至在新冠疫情期間,都充分表現出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在好多關鍵時刻,亦表現了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不變形、不走樣的堅持。」

interview

唐英年認為,香港過去二十五年遇到任何困難,都得到國家的支持,在很多關鍵時刻,亦見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不變形、不走樣。

縱橫政商界超過三十載的唐英年,人生軌迹亦與香江的脈動同步。祖籍江蘇無錫、出身紡織世家的他,十六歲到美國求學,一九七五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其後返港協助父親唐翔千打理家族生意,並由最基層做起;一九九一年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開始涉足政壇;一九九七年獲首任特首董建華招攬加入行政會議;二OO二年完全棄商從政,投身政府出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其後升任財政司司長及政務司司長,及至二O一一年辭官參選特首。

回首從政生涯,「我得的遠遠多於失。」唐英年的得着多的是,不論參與政府諮詢架構、擔任立法局議員、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以至加入政府,他形容在每個階段都是新的學習、新的認識,還交了新的朋友。「失的當然是二O一二年行政長官選舉輸了那一次!」他慶幸每次失落時,仍然有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令他可以很快站起來,重新出發,「還有中央政府對我個人的支持,不是說選舉之後,就唔理我,而是『發覺唐英年對國家仍然有幫助、有貢獻』,所以邀請我做全國政協委員,然後當選為政協常委。」他認為這亦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十分了解,很珍惜香港的資產。

二O一二年對唐英年而言自是難忘,這一年亦可能是香港政治上的分水嶺,有指香港往後十年好像一直走下坡,他對此不以為然。「我們在經濟上,同國家一直手拖手進步,香港由一個主要貿易、航運的地方,變成金融高檔專業服務的城市,然後在『十四五規劃』,(中央)支持我們做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是『十四五規劃』才有的,中央政府認識到香港發展路程與內地不完全一樣,因為我們有兩制,所以我認為,我們在整個過程中,無論在經濟各方面、人民一般生活,比九七年更加好。」

interview

去年十一月開幕的M+博物館,至今年五月下旬已錄得逾六十萬參觀人次,身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唐英年認為,香港人其實對文化藝術有殷切需求。

但他不諱言,香港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多年來未能解決,「我自己都感到好失望,自己有份參與,過程中有一些轉折位,我都認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加好,但這是一個過程,有時亦是一個學習過程。」他希望年輕一代政治人接棒,「希望他們繼續有為國家服務的心、為香港服務的心、為人民服務的心,將香港建立得更好。」

三大任務寄語未來特首

香港經歷社會動盪與疫情對經濟的雙重打擊,人們渴望重新出發,如何重建香港?唐英年提出三大任務,其一是團結社會各方力量,為香港共同目標努力及作積極貢獻,從而重建市民對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的信心,令市民對前景抱有希望,並要他們有奉獻的心態,「即是要對香港、對國家奉獻,同時要有一個安全感、幸福感及獲得感。」其二是重振經濟,「我們在經濟發展上,如何能夠在全世界競爭下脫穎而出,金融發展無論在物流或其他服務業發展,以及文化藝術發展,都需要更上一層樓。」第三是處理深層次問題,「房屋、退保、醫療、教育問題,我們都應該着手處理,就算不可以在一屆解決所有問題,起碼奠定到基礎,讓市民明白政府的方向及策略,以及有決心和能力落實。」

唐英年對新一屆政府充滿期望,他語重心長說,「我覺得未來特首,無論李家超又好,或再下一屆的特首都好,他們都應該銘記在心,並作為座右銘,就是社會上團結力量;經濟上發揮優勢,更上一層樓;民生上令市民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interview

唐英年對新一屆政府充滿期望,希望新政府團結社會力量,發揮香港的優勢發展經濟,並處理深層次問題,從而令市民得到安全感、幸福感及獲得感。

香港曾推行三次政改,只有一次成功,正是唐英年擔任政務司司長任內促成,對於李家超表明政改並非其優先處理的工作,香港邁向普選之路或遙遙無期,對此會否感到失望?「我覺得來屆政府不應該推行政改。」唐英年說得斬釘截鐵。「如果來屆政府能夠在團結、經濟和民生方面奠定一個基礎,讓市民睇到一個發展藍圖,令市民對未來抱有更強希望,對未來更有信心,我認為在今日來說更加重要,而不是先去做政改。」

interview

唐英年十年前競逐行政長官落敗後,並未離開公眾視野,仍活躍政商界,為國家、為香港、為家鄉出謀獻策。

發揮優勢挽留人才

香港近年經歷不少起伏,不少人舉家移民,導致人才流失,「當然遺憾有人才流失,但遺憾之餘,我亦對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有相當一手的認識,我們流失過好幾轉!」唐英年數算過去數十年出現的「移民潮」,一九六七年暴動、一九八四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一九九七年回歸、到O二、O三年處理二十三條立法,都先後流失人才,「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城市,人才自由流通是一個基本核心,但流通並非只是流出,亦有流入,過去亦不斷有人流入,所以我覺得我們怎樣能夠挽留人才,怎樣能夠吸引更多人才來香港,就是要靠我們怎樣發揮自己優勢。」

展望未來二十五年,唐英年依然信心滿滿,「自從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我對香港發展充滿信心;我對祖國堅定支持,充滿信心;對香港人建立香港發展,我是充滿信心。」他堅定地說:「所以我好相信,香港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