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擔任香港證監會副主席
  • 2001獲委任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 2013 2018擔任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
  • 2018擔任香港交易所主席
  • 2019 2021出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非執行主席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年,縱使經歷過多場金融市場上的風浪,但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始終如一。多年來遊走於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的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認為,國家迅速發展能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無窮的機會。

新冠疫情至今差不多三年,對經濟及社會的影響史無前例,香港交易所憑着堅實基礎,在外圍環境大幅波動中,仍能維持市場穩健運作。史美倫深深明白防患未然的重要,她坦言要繼續在應對疫情中學習,不斷提升應變能力。

她鼓勵年輕人要有心理準備迎難而上,現今資訊發達,必須要與時並進,將新科技融入工作提升效率,才能同步提升個人的競爭力。

撰文:鄭玉珮

史美倫是香港金融界少數同時擁有內地和香港兩地監管及金融實戰經驗的女性掌舵人,「回歸」二字,與她在金融業的歷程不謀而合。一九九七年前,她任職香港證監會,隨着香港回歸祖國,她獲邀北上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將香港的金融監管經驗帶到內地。完成任期後,她回歸香港推動本地金融業發展。

interview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擁有內地和香港兩地監管及金融實戰經驗。

轉眼間,香港回歸祖國已二十五年,箇中變化令人歷歷在目,說到最令史美倫難忘的事情,她說:「過去二十五年,香港曾經經歷『沙士』疫情及多次環球金融市場風浪的考驗,但憑我們在金融和專業服務的優勢,加上香港市場的靈活變通和香港人的意志,即使環境多變,仍然可以堅守和維護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

這二十五年的工作及生活變化,史美倫認為回歸後獲邀請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是她非常光榮的事情。「我很榮幸於回歸後,在二OOO年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邀請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在中國證監會工作間期,參與了內地股市的各種制度及法規的建設工作,亦推動內地上市公司加強企業管治,包括要求上市公司有獨立董事、邀請香港會計師公會安排在內地開班訓練人才、引入保薦人考試制度等。」

完成中證監任期後,史美倫回到港首次加入香港交易所董事會,後來出任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憑着在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的經驗,她協助推動香港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計劃,先後見證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的開通,更於一八年獲任命為香港交易所主席,繼續推動內地和香港市場發展的工作。

interview

史美倫今年五月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細說香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故事。

「在過去這幾年,我見證着兩地金融市場不斷成長。相信未來中國資本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希望香港把握機遇,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推動香港、內地以至亞洲市場走向可持續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史美倫認為在這二十五年間有三個範疇對香港的發展最為重要,包括香港作為內地企業首選的融資中心、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門戶,以及大灣區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從建設到開拓連繫

史美倫多年來縱橫證券監管、證券業發展以至金融界各範疇,心路歷程有何轉變?「我會形容較早期在香港及內地的金融監管機構工作,有部分職務是以『建設』為主。在香港證監會工作的初期,我參與了為內地H股公司建設在港上市的框架工作,促成了首批H股在港上市。」

interview

於香港證監會工作期間,史美倫參與了為內地H股公司建設在香港上市的框架工作,促成了首批H股在香港上市。

「至於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時,中國內地的金融市場正在起步階段。我借助過往在金融監管的經驗,協助建設及提升內地股市的各種制度及法規,亦推動內地上市公司加強企業管治等。當內地及香港的金融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便需要更多的連繫及更廣的網絡,所以較後時期至現時的工作,我會形容為『開拓與連繫』為主。」這條人生軌道,也讓她成為香港與內地金融發展的重要橋樑。

interview

史美倫(右二)於二OOO年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左五)邀請,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對於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與發展,她認為「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這是對香港金融市場獨特優勢的肯定,也將帶來巨大的機遇。

「香港市場應不斷提升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這三大功能,以便服務好這些金融需求。香港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同時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

史美倫特別提到,「十四五規劃」強調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加強治理結構改革,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準,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融」的高水準循環。香港在此的角色亦十分重要。

過去二十五年,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場都有互補互贏的關係。史美倫指,香港金融業近年已與內地同業攜手創造了不少雙贏成果,如滬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

投入ESG大趨勢

「相信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金融將是未來的大趨勢,在『十四五規劃』中亦提及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在二O三O年碳達峰、二O六O年實現碳中和。香港可藉自身在金融服務和基建方面優勢,協助國家和整個亞洲的ESG及綠色金融發展,引入更多可持續及綠色金融產品,並推動內地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她說。

展望未來,她指香港交易所將全力配合內地ESG和綠色金融發展國際化的過程,進一步連接內地和國際的綠色金融市場,例如推動區內訂立統一的綠色金融匯報標準等。香港交易所會繼續支持上市公司及社會不同的持份者在這方面發展,並會以身作則,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模範。

香港素有「國際金融中心」美譽,要守護着這獨有之處,未來二十五年應怎樣發展?史美倫一語道破香港的優勢所在,「無論現在或未來,香港最大優勢是位處中西之間,背靠祖國,連繫國際市場。因此香港要繼續國際化,吸引更多國際公司和投資者參與香港市場,並加強他們對香港市場的信心,這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定位。」

interview

香港過去雖然經歷不少風浪,但憑藉堅實的根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

「此外,香港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培養人才,才可以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當中,香港交易所亦持續創新產品和推動改革措施,例如我們在二O一八年推出上市改革,香港今天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今年亦引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首要融資市場和鞏固其作為全球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史美倫眼中,香港市場可提供穩健營運及擁有妥善監管的市場,並能持續靈活應對轉變、突破創新,有助進一步鞏固其全球金融樞紐的地位,在連接東西方的角色發揮重要作用。

不少香港年輕人希望從事證券及金融業,史美倫作為行內舉足輕重的人物,亦不忘給予後來者寶貴意見。「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提供很多發展事業的機會。年輕人應積極面對挑戰,將困難化為成長和磨練意志的好機會。現今世代瞬息萬變、資訊發達、科技日新月異,需時刻與時並進,將新科技融入工作以提升效率,提升個人的競爭力。我鼓勵所有對金融服務業有興趣、有使命感、希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新一代投身這個行業,同時多想想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