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中學習 承傳藝術文化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於2018年獲民政事務局支持,推出「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現時已配對超過70對藝團及學校。早於2019年起已參加此計劃的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鼓勵學生透過計劃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歷代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承傳優良的文化意識;而藝術伙伴碧海粵劇團的藝術總監洪海就表示,計劃幫助粵劇在年輕一代中得到承傳,更加讓藝團可以利用學校的設施,進行日常的訓練和演出排練,對於藝術教育有正面的幫助。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早年已在校內成立中國文化館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推動學生認識粵劇、戲曲和剪紙藝術等。負責帶領計劃的助理校長郭豪昌表示,自己一直有一個情意結,多年來他在工餘時會撰寫粵劇評論,也寄望學生藉粵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價值觀及審美觀。因此,學校申請參加這項計劃時,「粵劇」也是學校唯一想選擇合作的項目。
粵劇與生活結合 從摸索中產生興趣
郭豪昌指出:「伙伴計劃鼓勵學校開放校舍和設施供本地藝團租用,推動學校與藝團合作。今次碧海粵劇團採用『生活化』的教授模式,讓學生感到粵劇並非『大鑼大鼓』、『古板守舊』及與生活脫節的藝術,而是與生活緊扣,培養學生以新角度欣賞和探索粵劇。當然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因計劃推出期間遇上疫情,藝團需要利用網上教學指導學生在粵劇上的唱腔和造手,對藝團和學生都充滿挑戰。」
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
學校除了在校內舉辦文化活動外,亦以公開表演形式鼓勵學生持續學習。郭豪昌提到:「最感觸是看見學生從開始時的散漫至後期的投入,整個改變只是短短數月。記得去年7月在碧海粵劇團的協助下,學生在油麻地社區中心正式公開表演,現場只有40多位觀眾,但12位同學卻非常認真。學生即使排練時要穿上戲服,既要注意走位又要留意唱腔和造手,體力透支大,但學生和藝團都表現專業和興奮。」
郭豪昌強調,印象最深刻是學生的一份堅持。由於粵曲與一般流行曲不同,唱腔要非常精準。而同學在表演前試過幾次走音,但他們幾經失敗和鍛鍊後,最終都拿捏得到,充分體會「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的道理。又記得數位女學生首次粉墨登場後,於演出後都不願意落妝,表示妝容、頭套、戲服和腳靴好漂亮,從中體會她們已逐步融入粵劇的藝術氛圍中。
嘗試粵劇武打戲 宣揚國粹藝術美
這項伙伴計劃去年9月進行第二屆招募時,已有15位學生主動加入,他們藉着師兄師姐的演出,對粵劇藝術已有一定的認知。郭表示:「粵劇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及戲台服飾等藝術精髓,每一項細節都非常講究。碧海粵劇團為了推動學生投入練習,今次破天荒教授學生一套穆桂英的武打戲,無論扮相、武打、唱腔和置景都有一定技巧。而同學在壓腿、練功和唱腔方面都比上屆更為積極,可見他們對自己都有一定期望。」
努力學習粵劇功底 喜愛程度始料不及
碧海粵劇團洪海先生認為,學校進行粵劇推廣需要校方的大力支持,因為粵劇訓練需要有基本設備和配置。例如進行基本功訓練的地氈,簡單的練習水袖等。幸好這間學校已有文化室的設備及獲計劃資金的支持,是培養粵劇優勢及中國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礎。
「在藝發局的資助和校方的大力配合下,藝團已經訓練出第二批學生,由完全沒有粵劇知識培訓至能夠初踏台板以粵劇扮相演出,學生的反應令人鼓舞,他們對基本功的喜愛是我們始料不及,本來以為打好基礎的基本功對學生來說是沉悶的,但學生在導師的培訓下,了解粵劇功底的重要性,由基本功開始建立興趣,完全融入這門藝術中,在課後更會把握跟學校老師和導師『補鐘』練唱的機會,看到學生如此認真看待和參與演出,劇團各人都非常雀躍。」
從實踐中學習 承傳藝術文化
過去受疫情影響,藝團被迫暫緩進行培訓,以線上授課彌補。洪海指出,雖然上年度無法進行實體演出,但在學校和藝團的合作下,仍然安排一次粵劇演出的拍攝,學生能夠真正穿上粵劇老官的珍貴戲服和頭飾,進行一次難忘的拍攝,得到真正的演出經驗。短片更加在全校播放,讓全校師生都欣賞到粵劇學習的藝術成果。
此外,劇團在學校的場地拍攝了一套粵劇的美學導賞短片,以口述的美學剖析中,學生深入了解到戲服的美學精髓。這些短片亦成為珍貴的粵劇教材,吸引年輕一代觀眾解構粵劇,可以說是疫情給他們的一次機遇。藝團日後將繼續透過青年培訓培養新生代的粵劇演員,有助學生認識及尊重多元文化,促進他們珍惜歷史和文化承傳。
「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推出藝術教育影片系列,包括《碧海粵劇團 — 粵劇美學剖析》及由其它藝術伙伴策劃的影片,供學校、大眾觀賞,有興趣可瀏覽:https://bit.ly/31lp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