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香港都會大學(都大)「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榮譽藝術學士」課程的王飛,在求學時三度參加「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比賽,最終於第十五屆的比賽中憑自編自導的短片榮獲「鮮浪潮大獎」的殊榮。驕人的成績說明,成功需要不斷累積知識和經驗。
堅持不懈參賽 滿足自己興趣
自小已是一個「電視迷」的王飛,坦然很喜歡看一些具有劇情元素的節目,長大後更是一位「電影迷」,因此選擇大學課程時心儀都大的「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榮譽藝術學士」課程,希望寓興趣於學習。
四年的大學生涯,王飛連續三年報名參加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的本地競賽,首兩年的嘗試縱然失敗,卻無減退他對拍攝影片及參加此項比賽的熱誠。他說:「比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是每年一度香港電影業界其中一項盛事,亦是一個讓觀眾認識新晉導演的很好途徑,可以說是進入香港電影業的不俗機會。」參與比賽能夠讓自己發展興趣,滿足感隨之而來,更可以給予一個動機挑戰自己。
作品注入情感溫度 勾起大眾成長回憶
王飛在比賽中所創作的短片作品《假日》,圍繞兩兄弟微妙情感為主題。故事描述一對小兄弟在平常不過的假日中,按母親要求一起肩負做家務的重任 — 「曬被」,當中卻面對不少挑戰,從而帶領觀眾進入童心看出不一樣的世界。
劇本的設計將兩兄弟由爭執到和解的過程,以及他們的心思和耐力仔細呈現,饒有童趣。他坦言:「短片中的兄弟感情可能是不少人的真實投射,對我而言,也不多不少彌補了身為獨生子身份的『遺憾』。」此外,短片中的背景是屋邨生活,在屋邨中尋找「曬被」空間亦十分日常化,兩人經過的球場及公園更是基層生活常見的境況,作品寫實的一面相信能夠勾起不少人的成長回憶。
疫情添困難挑戰 參賽經驗難忘
談到拍攝的過程,王飛直言面對不少的壓力。雖然《假日》是一部只有十七分鐘的劇情片,但影片大部分是外景,一些外在因素如天氣、光線、場地等經常出現不可預測的狀況,很多時候需要臨時應變;而拍攝期間亦遇上疫情,很多場地都因應政府的防疫政策規定必須關閉,工作團隊經常要中斷拍攝工作或擇日再戰。他笑言,幸好兩位小演員都非常合作,表現出他們的專業精神及經驗。
都大課程著重實踐 助打穩專業根基
相比過往的功課,比賽令王飛有機會第一次執導較長篇的劇情片,自信及經驗固然有所不足。幸好,都會大學的課程理論和實踐並兼,他在課程中學到拍電影的扎實基礎,例如畫面設計、影片的節奏掌握等這些重要的知識,在比賽中都能夠學以致用。同時,他又特別感謝課程導師的幫助,在劇本創作及拍攝上給予他不少寶貴的指導及建議,令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談到未來的發展,正投身藝術教育工作的王飛表示,暫未有計劃晉身導演之路,但興趣依舊濃厚,空閒的時間仍然會拍攝短片,希望繼續為推動本地電影及短片創作出一分力,傳承藝術文化。
(資料由香港都會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