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橙爸爸跟女兒小晴到一所自助烘焙店製作冬甩。小晴製作甜品經驗豐富,香橙爸爸則很怕黏黏稠稠的東西,更不喜歡麪粉滿屋飛的景象。不喜歡自然少做,少做自然生疏。

香橙爸爸完全把「雞手鴨腳」發揮得極致,幸好專家小晴在旁循循善誘,對香橙沒帶半點不屑。小晴三兩下手腳就把器皿工具等集齊,再左手一個磅,右手一個量杯就開始量度食材份量。香橙爸爸則分了神,不自覺地聽著背後一名父親跟他約三歲女兒的對話:

「唔好咁大力攪!」
「唔好行去個焗爐度!」
「唔好搞把刀!」
「唔好跑呀!」

只見那爸爸聲量漸漸提高,女孩則越叫「不好」越是做。腦科學解釋這不是女孩頑皮,只是大腦內的網狀激發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 改變了女孩的思想流,當聽到某些字眼後,就想起一些本來沒有想過的事,甚至付諸行動。因此,為了讓愛女聽得明白,香橙爸爸建議這位緊張女兒安全的慈父略略修改一下指示:

「乖女,請看看,用這個速度攪拌,麵糊才不會彈出碗外。你試試。」
「乖女,焗爐很熱,爸爸怕你會受傷,如果你想看爐內蛋糕,請你要遠離三個階磗。來!我們一起數數看。」
「請把刀放下,你可以幫忙用這小匙在蛋糕面放些朱古力粒嗎?看看爸爸示範。」
「要慢走,請看看我的速度。」

「爸爸,爸爸!」小晴發現香橙分了神,試著幫我招魂。說:
「爸爸,左邊有個木架,請你幫手把植物油拿下來。」
「爸爸,請你把量杯放上磅,再按Reset。接著請你幫手量麪粉,看看我,要逐少逐少倒,我們要100克。」
「爸爸,你看看我,麪粉要這樣過篩,你試試。」
「爸爸,焗爐很熱,一定要用隔熱手套。」

事事說「不好」,不如具體說出可以接受的行為和規範。親子過程本是甜蜜,卻因指令不清影響過程,甚至破壞孩子對親子活動的觀感──「次次跟爸爸外出玩耍都是不歡而散」,很不值得。事後香橙爸爸想,幸好平日我沒有在廚房對小晴呼呼喝喝,不然香橙爸爸一定知道甚麼叫「現眼報」。

學校面授課堂暫停,孩子留家的時間多了,家長向子女發指示的機會增加,香橙爸爸會多留意自己的指示是否清晰易明,以免不知不覺間破壞親子關係。


香橙老師
小學訓輔主任、教養專欄作家、腦基礎教學認證教師、國際NLP教練、美國「正面管教」家長及學校講師

Facebook:香橙課室


延伸閱讀:

電子教學|終於網課了 老師家長拍住上!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