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立法會議員人數增至九十人,令大樓需要申請撥款擴建,惟工程尚未展開,已引起一場超支風波的爭論,因建築署經投標後,發現項目總造價需大幅調升至逾十五億六千萬元,令政府需要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三億九千萬元。近日就工程解畫的部分立法會議員異口同聲將矛頭指向建築署,不滿署方作為專業部門估算「落差大」,部分更直言「難以接受」。
由於提出相關言論的議員,部分有工程專業的背景,令業界感到甚為詫異,認為有需要為建築署「抱不平」,其中本身是資深測量師的房委會投標小組前主席張達棠,過去曾審視無數建築項目的造價,近日也特別留意這宗個案。他坦言,審視標書最重要不是單看價格,而是評估過程中有否出現不尋常的情況;據他理解,是次投標採取「雙信封制」形式,價格和技術評分各佔一半,當局共收到四份標書,而最高分的承建商本身也是「最低標」,反映投標過程沒有異常,得出的也是「市場價」。
疫情開夜要「三工」「四工」
項目需要追加撥款,外界一般的觀感是,造價因此變得「昂貴」。張坦言,作比較時需要有一個基礎,惟是次基礎卻是難以「估得準」,因在立法會要求下,擴建工程需要「全程開夜」,加上正值疫情,工人十分短缺,需要以正常工資的三倍、甚至四倍的水平才能聘請足夠工人,承建商投標時也將相關工程風險計算在內,惟由於過去極少工程以此方式進行,令建築署未有足夠數據支持以「三工」或「四工」作估算,只能以慣常的「雙工」方式計算。
建築署估算出現重大偏差,張認為並非部門「水皮」,而是反映情況獨特,市民也不應對最初估算太在意,而投標結果正好顯示,有份投標的四個承建商同覺「開夜」風險大,由於承建商是「做嗰個」,需要承擔風險,落錯價「會輸」,因此需要作出較為「實際」的估算。他亦說,工程「開夜」聲浪易招投訴,即使項目遠離民居,亦從不是承建商的首選,惟建築署只是項目「代理人」,只能視之為用家要求,難以提出挑戰,將責任歸咎建築署有欠公道。
政府期望相關撥款可在今天及下月十日,先後獲工務小組及財務會通過。儘管造價超出預期,但由於工程具有逼切性,張達棠認為不宜重新招標,立法會應當批出撥款,「重新投標需時最少半年,疫情變化大,難有人敢說可令造價便宜一點,也難以承擔時間上的損失。」他認為,最重要公帑使用得宜,外界作出討論時須避免「失焦」。
杜良謀 大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