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中大醫學院培育「醫生科學家」

02月28日 列印

(星島日報報道)面對後疫情時代,加上人口老化和公共衞生等醫療發展形勢,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作為培訓準醫生的中大醫學院,在課程上亦會作出改革,「我們會訓練醫科生成為『醫生科學家』,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通過教育和新技術提升社會的健康質素。」他強調對醫科生的訓練不再局限於治療層面,新一代醫生更應廣泛應用AI和大數據進行疾病預防。
新冠疫情為全球醫療體系帶來不少挑戰,加上醫學科技發展迅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為配合醫學發展新形勢,中大醫學院在課程上亦會作出改革,要求學生親身接觸AI和大數據,「我們會有很多機會讓學生接觸,單靠上堂聽是很難吸收,最重要是讓他們親身體驗。」
教育公眾勿諱疾忌醫
  陳家亮表示,AI在醫療方面可應用於初步診斷工作,減低出錯機會,並紓緩目前醫療人手緊張的情況,「AI可以處理過往需要大量人手的工作,將來也有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分析大數據,進行疾病預防。」他指設於科學園的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目前正進行多項研究,包括以影像為本的機械人手術自動化技術、模塊化手術機械人系統等。
  3年疫情雖然正逐漸過去,社會開始復常,但社會仍存在不少醫療問題,例如人口老化、疫病預防和公共衞生發展等,陳家亮表示,「要應對社會發展,醫學院亦要思索如何為醫科生做好裝備,迎接醫療衞生需求的挑戰,我們會訓練醫科生成為『醫生科學家』,鼓勵他們參與科研。不止是學習如何治療疾病,更要讓學生學習做科研,因為有創新科研就可以通過教育和新技術,提升社會的健康質素。」
  提到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陳家亮指,醫學界要令社會「老得來也很健康」,目前問題是不少人因害怕做檢查,未能及早發現疾病。「我相信未來10年內,醫學界見到的疾病將會跟現在完全不同」,他強調應對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預防勝於治療」,首要教育公眾定期接受疾病檢查。他以大腸癌為例,現時檢查以內窺鏡進行,難免令人卻步,相信可通過科研改進篩查方法,讓大眾不再諱疾忌醫。
  新冠疫情持續3年,雖然嚴峻時刻已過,但陳家亮坦言,疫情的影響仍會持續數十年,「現時至少70%新冠康復者,在康復後半年內有長新冠後遺症,當中40%的症狀更影響學習或工作。」他透露,目前已完成逾萬人參與的長新冠研究,未來亦持續進行研究,期望政府可以持續推動。
長新冠研究持續進行
  陳家亮指,新冠疫情激發公眾的生意識,對嬰幼兒尤其保護,「父母常常為他們洗手,『又呢樣唔俾掂、嗰樣唔俾掂』。」雖然感染新冠和其他傳染病的機會降低,但代價是引致免疫系統未能成熟發展,一型糖尿病、肥胖、克隆氏症等「富貴病」或更常見,未來要加強相關的醫學教育和科研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