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新通識範疇較以往聚焦
通識教育科終極改革後的課程內容出爐,教育界反應不一。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認為,新科範疇較以往聚焦,讓學生對政治與經濟制度有足夠基礎知識,但同時涉及國家安全、國籍等課題,前綫教師處理不易;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劉錦輝則指,新科偏重於國家發展概況,本港社會議題不多,無助學生建構知識。
精簡為三大主題的新科,相當內容涉及國家與香港關係,身兼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的中學校長鄧飛認為,新科三大主題的設計,較以往六大單元更為聚焦,「作為政治與經濟的普及教育,學生更有基礎知識,總好過現行課程在課時與知識不足下,很快跳到評論」。
他認同國家安全是全新概念,本地相關學者不多,教師認知有限,認為當局與書商可邀請內地相關學者,參與教材撰寫。在官方教材與送審教科書面世前,他不建議教師「土法煉鋼」自編校本的國安教材。他又指新科提到「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的概念」較為複雜,涉及法律定義與實際情況外,近日中國政府不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有關概念仍在變化,教師處理不易。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劉錦輝則認為,新科涉國家發展內容較多,但建構知識須從淺入深,課程對本港社會議題着墨有限,「在講香港如何貢獻國家之前,學生對香港基本知識是否足夠?對社會認識是否深入?」當局在學校問卷問及是否同意把公共衞生、科技、經濟發展等,逐年輪換作為考評範圍,劉錦輝對建議感到費解,「這些國際議題是恆常的,不知怎操作?」
相較現行課程,探討城鄉差異、三農、民工等發展問題,新科着重國家成就與提升,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葉建源質疑,灌輸色彩強烈,「國民教育應是客觀討論,正面與負面兼容,始真實可信,否則高中生亦意識到內容是宣傳」。曾批評通識教育科過分強調爭辯的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則指,該科改革是「應行之事」,學校應培養學生具備思考及解難能力,先鞏固及加強知識。記者 梁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