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指河套區須匯聚港深優勢
(星島日報報道)黃元山這個名字,近年經常以團結香港基金的身分,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道當中。談的都是政策倡議,但鮮有人得知這位金融界學者的過去。土生土長的他,本來在外地擔任投資銀行高層,到回流香港擔任智庫的旗手,在眾多倡議背後,相信的是香港本身有優勢,惟獨欠政策平台予港人發揮;對本港準備在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他認為需要有政策突破,否則只會成為另一個科學園。他特別提到,香港在基礎研究發展有優勢,而在內地的產業化較有經驗,認為要做到「一區兩源」,匯聚兩地的優勢,才能將香港的科技轉化成產業。
本身是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長的黃元山,剛於上周末報名參加立法會新增選委會界別;已報名參選該界別的,還包括商人盛智文、北區區議會當然議員陳月明、荃灣西前區議員林琳及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
黃元山於報名參選前,於落馬洲瞭望台接受訪問,該處可以眺望整個河套區,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亦擬興建北環線支線作連接。他直言:「河套區不會劃了一個地方,就會變成科技城。如果沒有政策突破,只會成為另一個科學園,但香港並不需要。」他認為,香港在基礎研究發展有優勢,而在內地的產業化較有經驗,認為要做到「一區兩源」,即匯聚兩地的最好技術,才能將香港的科技轉化成產業。他並寄語政府在政策研究應更具大局觀,要「有策略、有為,有結果」。
成長於何文田邨一個平凡家庭的黃元山,自小成績優異,中二起考入聖保羅男女中學。會考後毅然轉讀文科,全因鍾情經濟學所屬的文科班。他笑言,自己是「看張五常(本港經濟學家)大的一代人」,之後亦就讀張五常母校芝加哥大學。他指,張五常所著《賣柑者言》的故事十分「貼地」,增加了他對經濟的興趣。當中,成本效益、行為經濟學等理論,是一個實用的訓練,影響直至現今對土地及醫療等政策的分析。
黃元山之後隻身在美英多地的金融界發展,包括雷曼銀行及瑞士銀行等,在外地見識各地的工作文化,亦鍛煉得溝通的能力。十多年後回流香港,他指視香港為家, 認為「始終陣味唔同」,深感香港人勤力和「識食四方飯」。
黃元山在回流香港後投身社企,並積極在社會中發表倡議,又積極研究小微金融,改革香港的金融運作模式,希望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普羅大眾。其後更受前特首董建華的邀請,加入團結香港基金,並不時就房屋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最新的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發展土地策略,其中銳意發展面積達三百公頃的北部都會區,預料可以容納二百五十萬的人口。黃元山認為,本港只有約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已城鎮化,較深圳及新加坡落後,強調香港不是沒有空間發展土地,「現在臨渴掘井唯有一係掘快O的,一係掘多O的」。
他亦指出,土地是承載着經濟活動,不止是要考慮土地的供應,亦要考慮基礎建設,產業及人才配合,又認為政府在長遠及跨部門的規劃有很大改善空間。他舉例指,香港的物流業屬於運房局管轄,但只聚焦運輸問題,沒有想到長遠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