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棋盤|特首換屆選舉都要「有競爭」?

2021-11-15 07:11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上周五結束,出現立法會選舉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自動當選的情況,九十個議席全部有競爭,而且無論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部分界別競爭相當激烈;即使是選委會界別,五十一人競逐四十個議席,數字上一點三人爭一席,看似不激烈,但相信參選人士絕不敢掉以輕心,尤其是「惹火」人物,即使名氣有多大,都隨時可能陰溝里翻船。

中央在立法會選舉提名前夕,提出選舉要有良性競爭,以及不能「清一色」,部分本來以為「坐定粒六」會自動當選的界別參選人,突然多了競爭對手,對於這類參選人而言,難免有點不以為然。但對於中央而言,今次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中央希望籍今次選舉為「良政善治」奠定基礎,並不着眼於個別人士或黨派的利益。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政圈傳言有某某二代、三代將會進入議會,結果最終沒見報名;而傳統建制派部分人士亦希望透過入閘門檻,屏除競爭對手,令建制派可盡攬分區直選議席,結果卻是區區有非建制參選人,而且競爭頗為激烈。

投票率低有利建制派

綜觀今次一百五十四名參選人,主要有四類人士。第一類是原有參政的建制派政黨及政治人物,包括爭取連任的立法會議員,這類人士在今次選舉中,無論人數還是勝算都仍然佔主導;第二類是政治色彩並不明顯的商界、專業和學術界精英,例如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總裁黃元山、資深執業會計師林智遠、科大(廣州)副校長吳宏偉等,這類人士在選委會界別及功能組別中尤為突出;第三類是內地背景明顯人士,包括中資機構高層、以及論政能力較強的愛國者,例如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等;第四類是源於反對陣營、但願意成為治港愛國者一員的人士,這類人士主要在分區直選及泛民票倉的功能組別中參選。

上述四類人士在立法會中的比例如何分布,目前仍難以論斷。尤其是源於反對陣營的第四類人士,他們能否進入立法會,要視乎地區直選選民的選擇。最近不少論政人士都預測,今次立會選舉投票率會創新低,其中,「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預料只有兩成半的投票率,港澳政策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較為樂觀,但也估計只有三成。有建制中人直言,投票率低,其實有利建制派候選人,從建制派的政治利益出發,並不介意投票率低;不過,中央則期望這場選舉能有更多巿民參與,以彰顯立法會的代表性。

今次中央對立法會選舉的取態,亦令政圈對來年的特首選舉出現更多猜想。立法會出現競爭性選舉之前,建制中人大都估計今次特首選舉,會採取「澳門模式」,即只有一個候選人。但中央對今次立法會選舉如此強調競爭性,特首選舉是否亦要有競爭呢?有資深建制中人則認為,外界毋須有太多解讀,中央「出招」往往難以預測,以立法會選舉去推論特首選舉,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杜良謀
大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