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78%
  •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遊戲訓練改善 兒童手眼肢體協調

●父母多和子女玩拋接遊戲如拋豆袋,正是上佳的手眼肢體協調訓練。

成人的手眼腳協調差,運動表現自然較為遜色,即使走路也會手腳不協調,簡單的舞步亦難以跟上。兒童手眼腳協調差,影響可以很深遠,例如自理能力、社交發展、學習能力,以及自信心,皆會表現下降。今期物理治療師為大家講解如何及早辨識問題及加以改善。



學前易跌倒



  我們經常聽見某某人手腳協調差,習泳多年都未學懂,打羽毛球不是失手就是出界,又或射籃球射失等。沒錯,這都是手眼四肢協調差的例子。



  兒童如果有手眼四肢協調問題,父母又如何發現呢?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吳妙枝說,有手眼四肢協調問題的兒童,各方面都發育較慢,例如會較正常幼兒遲學懂站立、步行,很遲才懂得上樓梯或經常容易跌倒。由於部分這類兒童智力正常,他們的父母大多沒有太留意,以為兒女只是發展稍慢罷了。



寫字填色均出界



  兒童手眼協調問題,通常在入學後才發現,「入學後要寫字、要填顏色,這時候有手眼協調問題的兒童很多時會把字寫出格外,填顏色會填出界,持筆過度用力或過緊,以致寫字寫得很辛苦。在運動方面,由於空間感較差,玩拋接球遊戲會倍感困難,手腳協調差,跳繩往往跳來跳去都被絆倒……」



  日常生活方面,這類兒童的自理能力亦較差,例如吃飯吃到滿嘴滿臉都是飯粒或 汁,叫他自行抹,可能抹得一團糟。日常穿衣結鈕釦,單腳站立穿褲子,皆難以做到。



三大類別功能



  為何會有手眼協調障礙?吳妙枝解釋,一個動作牽涉很多身體部位,故到底是哪一部分出問題,難以一概而論。



  她指出手眼肢體協調功能,主要有三種類別,第一是手工技巧,講求手眼協調,例如將錢幣投進錢箱、扣鈕。第二是辨識空間感,很多日常生活動作都用到這技能,例如拿起杯子、取物件、寫字寫在方格內等。空間感亦包括拋接技巧,例如接住對方的投球、打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第三類是平衡能力,小孩子平衡差會經常跌倒,無法單腳站立,更無法學懂踩單車。



  「一個簡單動作例如接球,就需先由眼睛接收影像,然後把訊息傳送至大腦或判斷距離,最後發出指令用手接住,當中就牽涉眼腦訊息傳遞、大腦的空間辨識、大腦傳達訊息指揮手腳等,故很難知道是哪一方面出問題,但相信與大腦發育有關。這類兒童,可能還有其他問題,如多動症、過度活躍症、專注力失調症等。」



容易被欺負



  有手眼協調問題的兒童,在成長上或會有心理影響。



  吳妙枝說,在學校除了影響學習外,這類學童由於平日「論論盡盡」,樣樣事情難做得好,簡單如扭開水樽蓋都久久未能做到,在球場上玩接球或踢球就常「吃波餅」等,很容易成為同學們的取笑及欺負對象。在課堂上表現差,亦難以得到老師欣賞或嘉許,故此容易感到沮喪,以致自我形象低落。



  吳妙枝提醒家長如發現兒童有手眼協調問題,應及早正視。



●這個由父母扶起後腳,讓兒童利用前肢爬行的遊戲,好玩又可訓練肢體力量及協調性。
●透過小道具玩平衡遊戲,兒童可從中鍛煉肢體協調及平衡力。

玩樂中鍛煉



  有手眼肢體協調障礙的兒童,要接受訓練,改善不足。吳妙枝說,當父母發現兒童有這問題後,應諮詢兒科醫生,經檢查後轉介至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然後針對問題加以訓練。



  父母一聽到訓練,或許擔心辛苦了兒女,其實物理治療師會透過遊戲形式的訓練來鍛煉兒童的手眼四肢協調,增加訓練的趣味性。



  吳妙枝說,物理治療師首先會檢查兒童的大肌肉力量,如發現其力量不足,會先針對性地加強大肌肉鍛煉。大肌肉夠力,才能進行其他肌力的訓練,例如單腳站立。而一些訓練手眼協調遊戲如將硬幣入錢箱、穿珠仔、執豆袋等,全都是兒童感興趣的項目。



  「多種訓練會串連成一系列遊戲,例如會將豆袋放地上請他們蹲下拾起,然後單腳跳到下一站又拾起,前往目的地玩拋豆袋,自己拋自己接,之後增加難度在拋起後拍一下手才接回豆袋,然後又由他人拋豆袋給他接等等。透過一連串的遊戲,兒童便能在遊戲中學習,有恆心地訓練後,最終都能改善手眼肢體協調。」



學校家庭適當安排



  吳妙枝說,手眼協調問題可以通過訓練來改善。她舉例說,有些天生手眼腳協調能力差人士,學彈琴事倍功半,但就算如何差,透過適當及持續的訓練,終會有一天學懂彈琴。同樣道理,即使兒童今天手眼協調差,通過訓練,將來他們定能掌握有關技能!



  她又提醒家長在確定問題後,應與孩童就讀的學校商討適當處理方法,例如可否減少需要寫字的功課,以減低寫字差帶來的挫敗感。上體育課亦希望老師能作出特別處理,因應特殊情況而給予適當的活動。日常生活方面,父母盡量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的需要,例如選用容易開啟的水樽,改用魔術貼鞋扣代替綁鞋帶等。



早產兒個案較多



  吳妙枝提醒,兒童手腳協調差、自理能力差,例如不懂扣鈕,有時是父母過分溺愛造成的。建議父母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要給孩子們多活動機會,讓他們多爬行,爬得多,大小肌肉發育好,左右腦發展及肢體協調後,日後更強壯,跌倒機會便減少。



  哪些兒童有較大機會出現手腳不協調呢?吳妙枝說,研究發現百分之五至六在學兒童有手眼肢體協調問題,當中以早產兒較多,統計數字亦發現男孩比女孩多。



  她提醒父母如日常生活中發現兒女寫字經常寫出界、進食經常一團糟、無法拿穩物件、不懂抹嘴等,就要考慮帶孩子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 



文:陳旭英 圖:張文智、星島圖片庫



●透過小道具玩平衡遊戲,兒童可從中鍛煉肢體協調及平衡力。
●拋豆袋,要判斷距離,大腦運算配合適當力度及肢體運用,遊戲簡單,過程卻殊不容易。
●穿珠仔,講求手眼腦配合,是很好的遊戲。
●砌積木是手眼協調的好活動。
●入錢幣可以訓練小肌肉及手眼協調。
●如子女較其他同齡兒童遲懂得上落樓梯,就要留意是否有肢體協調障礙。
●扭開水樽蓋需要運用小肌肉及講求手眼協調。
●填顏色出界及寫字出格,都是常見手眼協調障礙徵狀。
●填顏色出界及寫字出格,都是常見手眼協調障礙徵狀。
●扣錯鈕,有機會是手眼協調問題,亦可能是父母照顧過度致小童欠缺自理能力。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 吳妙枝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