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在康復過程中,能回復四肢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才能自我照顧。而雙手的活動,包括進食、穿衣服、做家務等看似簡單,但其實都是微細而複雜的動作。今期物理治療師繼續為大家講解如何通過細緻的手部動作訓練,令復康者日後生活便利。
套住好手 強逼性操練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高銘麗說,中風康復者情況穩定便要開展肢體活動訓練,一般而言下肢的回復通常較為快,上肢則需要較長的時間。
「初期上肢訓練主要是幫助回復力量,故會做一些抬高手、舉起手的簡單動作。之後,我們會因應康復者的受損情況,評估可改善的程度,度身訂造手部的訓練。」高銘麗說。
對於手部還有些康復機會而符合訓練條件的病人,物理治療師會在病人過了急性中風期之後,便要他們開始進行「強逼性訓練」,例如局限誘發性動作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高銘麗說:「這種療法主要會用手套套住病人的正常活動手,我們簡稱為『好手』,病人在兩星期內做密集訓練,『強逼』中風手進行訓練,先決條件是『中風手』(壞手)仍有一定程度活動能力、平衡能力,又能輕微移動肩膊、郁動手指,而且一分鐘可以重複動作三次等。訓練除了在醫院進行,病人回家後亦需要給『好手』套上手套,逼自己二十四小時都運用壞手。」
由大動作至小動作
至於訓練內容,高銘麗說會因應病人的活動能力和生活需要而選擇不同的動作。例如利用彈弓、波、泥膠等做手指力度鍛煉。
再之後會進行一些生活化訓練,例如取水杯、使用衣夾、在地上拾起物件等。這些看似簡單動作,對他們來說絕對不易,因牽涉平衡力再加上手部活動能力。而一些如拋球、拋豆袋、推球等,可訓練手眼協調及反應。
此外,亦會包括砌積木、穿珠、撿起竹棒等運動訓練,增加趣味性。物理治療師亦會因應康復者的進度,逐漸增加訓練難度,例如撿起竹棒可先用粗身棒練起,然後轉用較幼身的一款。
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亦會用來訓練,例如用繩子將一個一個萬字夾穿起來、拾起桌上的籌碼、扭開罐子蓋或瓶蓋、扭毛巾等。有些中風康復者手指活動能力不錯,但肩膊力量弱,便需要多鍛煉肩膊,總括而言是視乎病情而定,針對病人受影響情況而進行不同訓練。
醫院進行+家居練習
做完訓練後,能夠有多大的改善?高銘麗說,研究顯示,在復康中心或物理治療部,由物理治療師指導下每周五次,每次進行三小時密集式CIMT訓練,即套住好手,強逼運用壞手做各種鍛煉,持續二星期,會有很大的改善。
而回家後亦要全日二十四小時套住好手,以壞手繼續鍛煉及進行各種自我照顧的動作,即進食、洗澡、拿杯子等都用壞手。
CIMT標準
病人若經過評估後,能達至以下標準,才可開始進行局限誘發性動作療法(CIMT)的訓練。
CIMT的訓練可以多樣化,因應康復者需要而度身訂造,以下是例子:泥膠輔助訓練如按壓、 、搓揉泥膠等,讓康復者感受泥膠質感,然後進行各種動作,過程中牽涉力量掌握、手指關節活動及肌肉力量訓練。
其他鍛煉
除了CIMT訓練以外,亦有一些鍛煉有助患者手部康復,例如:在壞手加上負重手套,用力向上揚起(下圖),可鍛煉手腕活動能力。
日常生活中手部動作非常重要,故訓練內容希望康復者日後能做到以下動作。
文:陳旭英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文:陳旭英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