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69%
  •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腸道與健康的關係

「脾為後天之本」是中國中醫學傳統智慧。籠統來說,中醫上的脾是整個消化、代謝、吸收系統。「所有疾病都源於腸道」,這是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0 BC)的名句,可見自古以來我們人類都知道,腸道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要到最近十多年,西方醫學才真正開始了解腸道的功能。研究發現人體腸道的微生物包括了細菌、病毒及真菌,醫學界稱它們為腸道微生物菌群。這些微生物的數量是我們人體細胞總和10倍以上,其重要程度猶如一個「器官」。腸道微生態對平衡人體生理機能,除了對消化及吸收食物外,還會製造一些化學物質例如血清素,去影響腦部神經及運作,腸胃道微生物好壞平衡,對免疫功能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此,近年有研究發現,很多慢性疾病例如食物敏感、濕疹、自閉症、情緒病、抑鬱症、肥胖、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慢性腸炎以及大腸癌等等,都和腸道細菌失衡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簡單來說,腸道細菌有好菌、中性菌及壞菌,他們互相角力,同時會分解我們食進肚裏的食物,製造不同的短鏈脂肪酸(SCFA)及化學物質,從而影響我們身體健康及免疫系統功能。
怎樣保養我們這個「後天之本」?
‧飲食
  近年西式的飲食及快餐文化,減少了我們食物纖維及種類的多元性。有研究發現,都市人的腸道細菌健康多元性,比生活在原始農村的人降低了一半以上,這個亦有機會是很多都市病的元兇。要保持腸道細菌健康,就要少食加工、精製糖份及代糖的食物,亦盡量減少煎炸油膩食物,壞細菌會透過分解過多油脂,製造發炎物質影響身體健康。食物以天然為佳,多食不同種類的生果蔬菜,吸取足夠的纖維及增加食物多元性。

‧恒常運動 身心舒暢
  腸道細菌健康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多元性及穩定性。有研究發現,持之以恒的運動及保持開心的情緒,有助腸道免疫系統的穩定性,減低外界病菌侵襲的機會。

‧益生菌
  進食益生菌去改善身體健康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文獻記載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已經有服食發酵的酸奶,去治療腹瀉痢疾等疾病,當然古時並沒有明確的「益生菌」觀念。
  近代益生菌觀念是在20世紀初,由一位俄國科學家——諾貝爾得獎者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提出。他發現一些住在東歐保加利亞地區的長壽部落,當地人經常食用一種發酵的酸奶,於是他加以研究,發現其中含有各種乳酸菌。他從微生物互相影響的觀點進行研究,認為如果經常食用乳酸菌,在腸道中可以抑制病原菌的活性,因而達到保護人類健康的功能。為了證明他的理論,他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小心地用純化的乳酸菌種來製造酸奶,並且每日大量飲用這種發酵酸奶。但到了21世紀,我們怎樣用現代化的方法去選擇高質素的益生菌?

1. 抵抗胃酸,直達腸道
  如果益生菌能夠維持活性,到達小腸末端及大腸,就能加強發揮益生菌對腸道細菌平衡及維持身體健康的效果。高質素益生菌應該能夠抗胃酸及膽酸,以確保有足夠的活菌直達腸道。
2. 益生菌菌株選取及比例
  常用益生菌有三十多種不同的菌株,不同的菌株對健康都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所以不同的情況例如腸道腹瀉便秘、敏感濕疹、代謝問題或情緒問題,所需要補充的益生菌株都會不同。近年亦有不同的臨牀研究,去確定哪類菌株會對哪一種健康問題效果會較為理想。
3.安全性
  我們食補充品是想加強健康,所以食品安全性測試例如重金屬、微生物、塑化劑測試等等都是重要的選擇條件。
4.益生元(益生菌的食物)
  日常食物例如生果和蔬菜的纖維有大量益生元,能幫助好菌定殖腸道,近年亦有一些醫學研究發現,某些益生元例如菊苣纖維及寡糖等對腸道菌群平衡有加強的效果。
5.個人化益生菌
  隨着基因排序的普及,現在也可以進行腸道細菌基因檢測,分析腸道細菌失衡的情況,進而配製適合個人的配方式益生菌。
  希望各位讀者在抗疫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還要進食足夠食物纖維,保持運動及心境開朗,養好你們的腸道細菌健康,一起共同渡過這場疫症。
盧景勳醫生
皮膚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項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