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7º
  • 83%
  •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疫情持續 勿忽視精神保健

●新冠肺炎康復者重投社會或有機會被歧視,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已有大半年,不少人因此面對生活巨大轉變,加上疫情反覆,大眾除了關注身體健康外,精神健康問題亦不容忽視。今期精神科專科醫生講解疫情期間常見的精神問題,以及親友和醫生可以怎樣幫助患者。

造成適應障礙
  自疫情爆發以來,社會迎來巨大變化,例如轉為在家工作、經濟轉差導致失業、停學、不能外出,以及疫情帶來的不安,令不少人承受巨大壓力,精神健康出現問題。養和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表示,疫情發生大半年,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主要有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焦慮症和抑鬱症等。

  他說:「一個人患上適應障礙,是由於遇到超出正常預期的重大打擊或轉變,導致出現精神健康的不良反應,例如精神繃緊、心跳加快、呼吸不暢順、出汗、小便頻繁、腹瀉、食欲不振和失眠等徵狀。一般而言,當事件過去或隨時間流逝,病徵便會消散,自然康復。」

留意常見症狀
  焦慮症和抑鬱症也是疫情期間常見的精神問題,潘醫生說:「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病徵,有機會一併出現,若兩種病徵出現的比例大致相若,而病情不太嚴重,則可能是患上了混合性焦慮與抑鬱障礙(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病徵與適應障礙相似,因此在初期較難分辨,但一般而言,焦慮症和抑鬱症患者的精神問題較為嚴重,例如無故緊張不安、精神不振、對事物失去意欲、想法悲觀,甚至有自殺念頭,嚴重患者更可能產生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的徵狀。」

  他指出適應障礙跟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最大分別,主要是情緒困擾的持續時間較短,病徵也相對較輕,而且病徵會在突發問題和壓力解決後自然消失,不會繼續「鑽牛角尖」,惟須注意適應障礙也有機會惡化成焦慮症和抑鬱症,因此患者及其親友不容忽視。

親友聆聽患者心聲
  如果親人或朋友出現情緒困擾或相關的精神問題病徵,潘醫生建議親友最重要是聆聽患者的心聲。「首先,我們應擔當一位好的聆聽者,讓患者說出他的心事,期間我們要專注聆聽,適當地作出反應和回應,但不應給予太多意見、批評與指責,或與患者辯論,否則反而會令患者反感,不願說出心事,最終無法解決情緒問題。」潘醫生說。

  其次,親友也應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獨處而胡思亂想,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親友應了解患者精神問題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例如會否影響日常生活、有沒有失眠、能否專心工作、有沒有失去食欲而消瘦,以及不尋常的舉動,例如突然購買大量炭回家、贈送珍貴財物予親友等,如有發現,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情緒困擾求診協助
  很多人不清楚情緒受困擾是否需要求診,潘醫生指出大家都會遇到困難,因此情緒有高低起伏是正常現象。可是若持續時間過長、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病徵,便應立即求診。

  他說:「精神科專科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和相關徵狀,以判斷其精神問題的嚴重程度。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藥物外,我們會嘗試了解患者的擔憂,為其消除不合理的想法。此外也會作出生活上的指示,引導患者積極適應轉變,以及通過運動及其他方法減壓。藥物治療方面,對於一般患者而言,醫生會按他們的需要處方抗抑鬱藥、安眠藥等,以幫助病人入睡,減少因失眠而帶來的情緒困擾和壓力,以及改善情緒。」

康復者怕被標籤
  新冠肺炎康復者更是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高風險群組之一,潘醫生說:「以『沙士』的康復者為例,研究發現不少康復者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部分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長期困於醫院深切治療病房,不見天日,容易胡思亂想,加上康復過後重投社會,可能受到其他人冷眼和歧視,形成巨大心理壓力。他們情緒受困擾、發噩夢、重複回憶痛苦的經歷、長時間活在心理陰霾中,最終需要相關的治療。」

  潘醫生建議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多與親友溝通及打開心扉,有需要時可向專業人士求助。

  文:文樂軒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疫情持續至今大半年,不少人情緒受困擾或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