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4º
  • 49%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辨識寒、熱、虛、實 防治周期痛經

●可進行婦科檢查及化驗輔助確診。

  凡在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腹部及腰部疼痛,甚者劇痛難忍,並伴隨月經周期而發作者,稱為痛經。中醫藥學於治療上,以止痛、調理衝任二脈氣血為主,並按原發性或繼發性痛經來分類調治。 

查找成因與病機
  生殖器官並無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性痛經或功能性痛經,經常發生於月經初潮後不久的未孕年輕女性。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者,為繼發性痛經,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盤腔炎或子宮頸狹窄阻塞等病。中醫學對痛經的記載最早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症並治》。中醫亦稱本病為「經行腹痛」,治療以止痛、調理衝任二脈氣血為主。

  中醫學認為,本病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蓋經水乃氣血所化生,血隨氣行,氣血充沛,氣順血和則經行暢通,自無疼痛之苦。若經期受寒飲冷,坐臥濕地,或冒雨涉水,寒濕傷於下焦,客於胞宮,經血為寒濕所凝,運行不暢則作痛;或情志不舒,肝鬱氣滯,血行受阻,衝任運行失常,經血瘀於胞宮,不通則痛;或氣血不足,大病久病之後,氣血雙虧,胞脈失養而致經行疼痛;或素體陽氣虛衰,血運乏力,經行滯頓而為痛經;或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或房勞過度,致精虧血少,衝任欠缺,故行經之後血海空衰,胞脈失養,則小腹虛痛。

  痛經,多見於精神緊張、感覺過敏、體質虛弱或慢性疾病患者。因經血滯留、子宮內膜排出不暢,致使子宮肌層發生痙攣性收縮引起子宮出血而痛經。研究證明,子宮內膜和血內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經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其次也受精神及神經因素影響。

診查時注意要點
  疼痛多自月經來潮後開始,最早出現在經前十二小時,行經第一日疼痛最劇,一般持續三日緩解。各人疼痛程度不一,重者呈痙攣性。部位在恥骨上,可放射至腰 部和大腿內側。有時痛經伴發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嚴重時面色發白、出冷汗,甚至發生昏厥,婦科檢查可無異常發現。

  排除盤腔器質性疾病所致腹痛,繼發性痛經在初潮後數年方出現症狀,大多有月經過多、不孕,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盤腔炎病史,婦科檢查容易發現引起痛經的器質性病變,腹腔鏡檢查是最有價值的輔助診斷方法。

通調氣血為主
  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及性質,以辨其寒、熱、虛、實。一般以經前、經期疼痛者屬實,經後痛者為虛。痛時拒按屬實,喜按為虛。得熱痛減為寒,得熱痛劇為熱。痛甚於脹,血塊排出疼痛減輕者為血瘀,脹重於痛為氣滯。絞痛、冷痛、刺痛屬實,綿綿作痛或隱痛為虛。治療原則依據「通則不痛」的原理,以通調氣血為主。因虛而致痛經者,以補求通。因氣鬱血滯者,宜行氣逐瘀。寒濕者,溫寒利濕。視病因而各異其治療, 眼於調血通經,其痛自除。

‧寒濕凝滯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則累及腰脊,得熱痛減,經血量少,色黯,常伴血塊,苔薄白,脈沉緊。
治則:散寒利濕,溫經止痛。
方藥:小腹逐瘀湯加減。
針灸處方:中極、水道、地機。劇痛者加次 、歸來;腰痠痛,加命門、腎俞。

‧氣滯血瘀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脹甚於痛,月經量少,淋滴不暢,血色紫暗有血塊,血塊下則痛減,兼見胸脅乳房脹痛,舌黯或有瘀斑,苔薄,脈沉弦。
治則:理氣活血,逐瘀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
針灸處方:氣海、太衝、三陰交、血海。

‧血氣虛弱
症狀: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血淡而清稀,面色蒼白,精神倦怠,舌質淡,苔薄,脈細。
治則:培補中焦,益氣養血。
方藥:聖愈湯加減。
針灸處方:脾俞、胃俞、足三里。倦怠納差,加中脘、建里;便溏者,灸天樞、氣海。

‧肝腎虧損
症狀: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來潮色淡量少,腰脊痠痛,頭暈耳鳴,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則:補益肝腎,調補沖任。
方藥:調肝湯加減。
針灸處方:肝俞、腎俞、關元。頭暈耳鳴,加懸鐘、太溪;腹痛,加大赫。

  痛經為常見婦科疾患,中藥和針灸結合對原發性痛經療效較為滿意,不但鎮痛作用顯著,尚可改善全身症狀,調整內分泌功能及月經周期,一般連續治療二至四個周期可痊瘉。中藥和針灸結合治療痛經,除強調辨證求因及審因論治外,尚須掌握治療時機,方可獲預期效果。一般在來潮前五至七天開始針灸,每日或隔日一次,直至經行停止。

避免受刺激
  治療時注意經期 生,避免過量體力勞動、劇烈運動及精神刺激,勿游泳、過食生冷辛辣食物,並防止受寒。因痛經原因甚多,必要時可作婦科檢查,明確診斷後施治,同時應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加強對月經生理的教育,對月經有正確認識,以消除恐懼及緊張情緒。

  文:張勇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