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3º
  • 63%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微創手術治坐骨神經痛 解決下肢麻痺 免除「骨肉分離」

疫情期間不宜外出,不少港人紛紛改為在家健身,惟部份人士沒有運動習慣,或因姿勢不當引發坐骨神經痛,以致坐立難安。聖保祿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黃頌廷提醒,坐骨神經痛是神經線受壓的警告信號,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影響活動能力,患者應盡快求醫。

神經線受壓 如被針刺蟻咬
  黃醫生解釋,坐骨神經痛是神經線受壓所引起的徵狀,患者不但腰背及下肢疼痛、無力,也可能感到麻痺,像是被針刺、被蟻咬,即使靜止下來,不適仍不會消停,十分妨礙作息。
  他續指,坐骨神經痛的常見成因包括椎間盤突出及腰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常見於20至40歲人士,患者因為姿勢不當或搬舉重物,令髓核(俗稱「啫喱」)脫出並壓住神經線;痺痛來得較急,感覺也較為強烈。腰椎管狹窄則與腰椎退化相關,隨着年月增長,腰椎管內的韌帶逐漸硬化和變厚,擠壓神經線,患者起初可能較易疲累,其後痺痛愈加嚴重。」

延遲治療後患無窮
  如察覺坐骨神經痛,應盡快求醫,免除後患。若神經線長期遭受壓迫,可引致永久傷害,坐骨神經痛因而無法逆轉,也可導致肌肉萎縮,影響活動能力。
  「坐骨神經痛患者可先嘗試用藥及物理治療,四至六周後,大部份患者的徵狀都會有顯著改善,椎間盤突出患者可達致康復的狀態,而腰椎管狹窄患者則可減慢退化和紓緩不適。」

微創手術風險低、復原快
  病情較嚴重,或嘗試以上治療後仍無改善的患者,可考慮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或增厚的韌帶,放鬆被壓住的神經線。隨着醫學進步,手術可透過微創方法進行,既能減低風險,患者也不用承受「骨肉分離」的苦楚,加快復元。
  「以往,醫生須撥開患者的背部肌肉及軟組織,分離肌肉和骨頭,才能找出要移除的位置,傷口長達7至10厘米,患者或需要臥牀一周。現在,醫生可利用微創式器械撐開肌肉,再借助高清內窺鏡分辨神經線及要切除的組織,誤傷神經線的風險較低,也毋須『骨肉分離』,傷口只有1至2厘米,手術後翌日已能下牀。」
  黃醫生提醒,患者術後仍要配合物理治療,增強腰腹和核心肌群力量,保護脊椎,防止坐骨神經痛再次來襲。

注意姿勢 量力而為
  因着疫情,近月不少港人都選擇留在家中運動,或趁着周末行山,本意強身健體。不過,部份人士沒有運動習慣,錯誤的姿勢、過高的運動強度都會增加椎間盤突出的風險。黃醫生呼籲市民注意姿勢,並量力而為,逐漸增強運動強度,減低受傷風險。

 

聖保祿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黃頌廷醫生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