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1º
  • 71%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中藥補脾腎防患 重症肌無力

本病多數於青壯年起病,病程和症狀有一定波動性,早期症狀可自行緩解,晚期雖經休息亦不能完全恢復。此症屬於中醫「痿證」範疇,治療以補益脾腎為主,目的在於改善症狀,抑制免疫反應,預防重症肌無力危象發生。



影響肌肉收縮

  重症肌無力是指神經肌肉出現傳遞障礙而影響肌肉收縮的一種慢疾病。臨 症狀為波動性肌無力,可累及眼肌、延髓肌、四肢等肌肉,受累骨骼肌極易疲勞,經休息或用抗膽鹼酯 藥物後又即恢復。

  以中醫角度辨識病因及病機,素體稟賦不足,脾胃素虧,或因病致虛,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脾氣虛衰,脾陽不振,中氣下陷,以致氣血不能灌溉四肢,肌肉失養,故四肢軟弱無力,眼瞼下垂。素體陰虧,勞逸太過,房室失節,致使津虧液耗,肝血也隨之虧損,精血不足,筋脈肌肉失於濡潤而致咀嚼無力,吞嚥困難。由於陰血虛虧,陽氣相對偏盛,正合《素問.調經論篇》所指的「陰虛則生內熱」,陰虛血熱,血熱傷陰,陰虛耗血,導致陰血不足,脈絡阻滯,肌肉失養,故見眼瞼下垂,睜目困難。

症狀突發或隱漸

  重症肌無力的主要臨 表現為肌肉無力,其中又以眼外肌的無力最為常見,大部分患者以單側或雙側眼瞼下垂、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為初發症狀,部分患者除眼部症狀外,並合併肢體、頸部、臉部,甚至呼吸肌的無力,表現為吞嚥困難、咀嚼無力、飲水嗆咳、口齒欠清、精細動作變差、四肢近端無力、呼吸困難等。以上症狀可突然發生或起病隱漸,特點在於症狀隨肌肉的反覆使用而加重,在休息或睡眠後可以改善,具有「暮重晨輕」特點。雖然重症肌無力症的肌肉無力在早期不予藥物治療、在休息後症狀也會改善,但一般症狀會隨病情的發展而加重,晚期雖經休息亦不能完全恢復。其中妊娠、分娩和產後常有症狀加重或發生重症肌無力危象,育齡女性應加以注意和預防。

按證型論治

‧氣虛下陷證

症狀:眼臉下垂,早輕晚重,肢體軟弱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倦息形寒,面色萎黃或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則:益氣補脾。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針灸處方:肺俞、脾俞、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合谷、手三里。因本病可累及全身肌肉,除按辨證選穴外,可據出現症狀部位不同,採用對症局部取穴,配合治療。眼肌無力,表現為眼驗下垂、斜視、複視者,取陽白、攢竹、瞳子 、絲竹空。說話聲音嘶啞、低微、飲水嗆咳者,取廉泉、人迎、完骨。下顎下垂、無力閉合者,取下關、頰車。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者,取身柱、肺俞、大椎、大包。頸部軟弱、頭向前傾者,取天柱、大杼、大椎。肢體無力者,取肩 、曲池、合谷、髀關、伏兔、足三里、三陰交。

‧脾腎陽虛證

症狀:眼臉下垂,四肢倦怠無力,形寒肢冷,面色皖白,顏面虛浮,腰膝痠軟,少腹冷痛,小便清長,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針灸處方:脾俞、肝俞、腎俞、陽陵泉、懸鐘、關元、水泉、章門,閱「氣虛下陷證」酌情選取配穴。



或須長期觀察

  目前多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現時常用的治療手段如抗膽鹼酯 藥物、免疫抑制劑、胸腺切除等方案各有利弊、且療效未必如期,不少研究發現配合針灸和中藥治療本病,不但近期療效較為明顯,且維持作用時間較長,亦能減少激素用量及改善停藥後病情反覆的情況。

  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脾主要功能是運化營養物質,供應全身。《素問‧玉機真藏論篇》有指以灌四旁者也。如脾的吸收運化能力不足,不能把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即會引起病變,故臨 中見到肌肉痿軟無力,常責之於脾,其益氣升陽,健脾養血成為治療本病的大法,此外,本病還有眼球運動障礙而引起複視、斜視者,或出現頭前傾者,多已累及肝腎,故治療中應同時調理肝腎,以圖根治。因本病臨 過程緩慢,可有自然緩解期,雖然臨 症狀消失,亦不能肯定治瘉,故應長期觀察,根據不同情況,予以鞏固治療。

●早期患者症狀經休息或睡眠後暫可改善。

●針灸治療時採用對症局部取穴。

●患者或有需要同時調理肝腎。

文:張勇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