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士易患 內耳眩暈症

更新時間:10:35 2021-01-04
發佈時間:10:35 2021-01-04

  內耳眩暈症亦稱美尼爾氏綜合症,或俗稱耳水不平衡,為內耳病變。臨 表現為發作性眩暈,常伴有惡心、嘔吐、耳鳴及聽力逐漸減退。因以眩暈為主症,故屬中醫學「眩暈」範疇,此症起病以中年人及男性略多。

  本症的發作間隙期長短不一,多數為數月或數年發作一次,但亦有頻繁發作者,其發作常隨耳聾的進展而減少,至其完全耳聾時,眩暈發作才終止。

  一般認為本病可能由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迷路動脈痙攣繼而使內淋巴產生過多或吸收障礙,導致迷路水腫。迷路水腫時內淋巴系壓力升高能引起淋巴腔擴大,而變態反應和血管運動神經的機能障礙,可能是產生迷路水腫的原因。其他內耳疾病如炎症、血管痙攣、動脈硬化、出血、耳硬化症等及顱內疾病影響前庭神經時,皆可產生類似本症的臨 表現,可稱之為眩暈綜合症或美尼爾氏綜合症。

成因及臨 表現
  本症中醫臨 分為實證、虛證兩大類。實證多由惱怒傷肝,而肝木犯胃,見於急性發作期。虛證往往見於眩暈日久不息或屢發不止的心脾氣虛或肝腎陰虛型。
‧實證:惱怒傷肝,肝失疏泄致氣鬱陽亢,木強侮土,使中焦失運,痰濕中阻,清陽被蒙,發為眩暈。
‧虛證:素體虛弱,又因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氣血生化無源,不能上榮頭目,或房室不節,腎陰暗耗,無以生精補益腦髓,髓海空虛。

  病人在發作前即有耳鳴及聽力減退,起病為突發的劇烈眩暈,自覺四周景物或自身旋轉,發作時多閉目臥 ,不敢轉動頭部,深恐眩暈增劇。眩暈呈間歇性、不規則發作,症狀緩解消失常需一至兩天或較長時間,病發時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冷汗和眼球震顫。每次眩暈發作均使聽力進一步減退,發作過後可有部分恢復,耳鳴多為高音調持續性,發生於患側,常與耳聾同時存在,每在眩暈發作前加劇。

辨證施治

實證
‧肝木犯胃證

症狀:眩暈視物旋轉翻覆,頭脹重如裹,多煩易怒,胸脅脹悶,惡心,兼嘔吐痰多,不思飲食,舌質偏紅、苔厚膩,脈弦滑。
治則:平肝潛陽,和胃化痰。
針灸處方:風池、內關、中脘、足三里。濕重加陰陵泉,眩暈甚加印堂,耳鳴加聽宮。
穴方簡釋:風池,瀉之平肝以潛陽。內關,通陰維,配胃合穴足三里及胃募中脘,以和胃止嘔。濕重加脾合穴陰陵泉以健脾化濕,濕除則痰自化,無痰不作眩。印堂,是經外奇穴,善清頭目而止眩暈,聽宮則可止耳鳴。

虛證
‧心脾兩虛證

症狀:頭重足輕飄飄然,面色少華,心悸耳鳴,納差、乏力,舌淡,脈細。
治則:補益心脾。
針灸處方:百會、安眠、膈俞、心俞、足三里、三陰交。
穴方簡釋:取百會以補氣升清、安眠鎮靜以療頭暈。心俞、膈俞,補之以補心氣又養血。補胃合足三里及三陰經的交會穴三陰交,以補脾胃化生氣血。
‧肝腎陰虛證
症狀:眩暈,時有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午後顴紅,舌紅,少苔。本證多見於眩暈日久或屢發不止者。
治則:滋水涵木,即育陰潛陽法。
針灸處方:風池、肝俞、腎俞、太溪、行間、三陰交。
穴方簡釋:瀉風池,以熄內風。瀉肝俞,以平肝、潛陽。補腎俞,以補腎水。補腎經原穴太溪、瀉肝榮行間,亦屬滋腎水涵肝木之法,並補肝腎經交會穴三陰交以育陰。

日常預防與護理
1. 避免過度勞累和緊張,保持足夠睡眠,生活有規律,注意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適當體育活動如散步、太極拳、詠春等。
2. 保持樂觀開朗情緒,避免精神刺激,維持心理平衡,心胸開闊,遇事勿憂。
3. 避免高鹽、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保證足夠營養,戒絕煙酒。
針刺治療內耳眩暈症療效顯著,特別於急性發作期首用針灸或耳針針刺加用脈衝電,對控制症狀頗有效果,待眩暈明顯好轉後,可採用耳穴埋王不留行籽,囑患者自行按摩耳穴,每日數次。

  文:張勇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患者不宜煙酒,飲食忌高鹽、高脂肪等。●針灸助舒緩症狀。
●此症與肝功能健康狀況有關。上醫堂創辦人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