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行為學

更新時間:15:03 2021-04-05
發佈時間:15:03 2021-04-05
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
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

  上期討論了行為學定律,第一定律「因為流眼淚所以傷心」,第二定律「恐懼是後天學習的」。美國心理學家Skinner相信動物行為,只要適當運用獎賞(Reinforcer) ,便可以達到訓練目標。他的著名實驗是訓練老鼠走出迷宮。二次大戰期間,Skinner協助美國海軍訓綀白鴿投放炸彈(Pigeon Mission Project),行為學第三定律「只有獎賞的行為才重複出現」。

  舉一個日常生活例子:家長督促小朋友做家課,小朋友一般都會馬虎了事,但如果有獎賞,例如喝一口心曠神怡的飲品(每隔一段時間一小口),便會提升動力。當小朋友持續得到小小獎賞,便會成功完成家課。同樣原理,叮囑孩子留心上課,與同學和睦相處,放學後便可到公園玩耍或可吃一杯軟雪糕。若然小朋友發脾氣,家長避免使用懲罰,以免破壞親子關係,可改為讓他們知道得不到獎賞(Negative Reinforcement)。鼓勵小朋友作好行為,慢慢便會培育良好的品德!家長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成為小朋友的壞榜樣!

改善自閉症童行為
  自閉症小朋友很喜歡按電梯按鈕,因按下之後按鈕會發亮。小朋友每次乘搭電梯都堅持按按鈕,但有時其他乘客先入電梯早一些按了,孩子便會大發脾氣,家長十分尷尬。家長可作以下實驗:詢問小朋友是否喜歡到快餐店吃兒童餐,換小玩具,一般都會十分雀躍(成人並不明白)。出門前千叮萬囑不要爭先恐後入電梯,也要讓其他乘客按按鈕。如果小朋友重施故技、不守規則,便立即回家,讓他們知道不守規則的後果,便會失去獎賞(Negative Reinforcement)。如是者,「良好行為」便會不斷出現。下星期繼續討論行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