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營廚房|高蛋白低卡減肥菜式推介 醫生:雞髀菇有助改善便秘及脂肪肝

更新時間:00:00 2022-05-10
發佈時間:00:00 2022-05-10

《星島頭條》煮食節目《有營廚房》一連9集的抗疫篇在第5波疫情期間請來專科醫生、中醫及營養師教大家做各款增強抵強力抗疫菜式,守護著大家的健康。適逢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回落及夏日臨近,《有營廚房》推出全新修身養顏篇,為大家推介一系列的簡易健康有營食譜,讓大家以最佳體態迎接這個夏天,想瘦身變靚的大家,不要錯過!

重溫《有營廚房》一連9集抗疫篇【按此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左)、主持Ricca(右)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左)、主持Ricca(右)

全新修身養顏篇

《有營廚房》修身養顏篇首集邀請到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教我們煮一款低卡又健康的菜式——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施醫生指雞髀菇、雞柳及粟米芯都是減肥的恩物,它們都是低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很適合減肥的時候食用。

食材特色

施醫生表示雞髀菇屬於高蛋白質、高纖維、低脂肪及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它含有很多抗氧化的成份,可以對抗衰老及癌症。它卜含有胺基酸,有研究指它可以幫助改善脂肪肝的情況。此外,它含有鉀質和他汀,分別有助降血壓、心血管毛病及有助降低膽固醇。

施醫生續指坊間很多不同的食譜都會用雞髀菇做素肉的角色,把它切粒、切件、切絲模仿肉類及海鮮的菜式。這樣可攝取更少脂肪同時,又可以品嚐到「肉類」的滋味。

雞髀菇是高蛋白質的食材。
雞髀菇是高蛋白質的食材。

雞柳可算是減肥的「肉類之星」,施醫生解釋雞柳含有高蛋白質,相比起其他肉類,脂肪比例較少,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減肥及健身的時候,都會選擇吃雞肉。

粟米芯屬於高纖維及低脂肪的食物,它含有豐富的鉀質,可以幫助去水腫。它亦含有葉酸,有助改善貧血的問題。

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的材料
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的材料

材料

雞扒 1塊
雞髀菇(大) 1隻
粟米芯 100克
蒜頭 適量
薑 適量

照燒汁

日式醬油 4湯匙
日式料理酒 4湯匙
味醂 4湯匙
糖 2湯匙

做法

一、粟米芯切半,雞髀菇切塊,雞扒去皮切成雞柳,蒜頭、薑切碎。

二、粟米芯汆水3至5分鐘。

三、混合照燒汁。

四、燒熱鑊加油,爆香薑及蒜頭。

五、炒雞髀菇至半熟,先後加入雞柳及粟米芯炒勻。

熱鑊炒雞髀菇至半熟。
熱鑊炒雞髀菇至半熟。

小貼士:如想去除雞髀菇的草青味,可先用白鑊炒。

六、加入照燒汁兜勻即成。

加入照燒汁兜勻。
加入照燒汁兜勻。

栗米芯及栗米的功效分別

施醫生一邊教煮,一邊分享不同的健康資訊。很多人稱呼栗米芯為栗米寶寶,施醫生表示栗米芯長大後才變成栗米,然而它們的成份及食用效果大大不同。栗米芯的纖維較粟米高,有助腸道蠕動。而粟米含有很多澱粉質,吃進去都會很甜,減肥效果較遜。

栗米芯的纖維比栗米高。
栗米芯的纖維比栗米高。

身體積聚過多脂肪對健康的影響

如果身體積聚過多的脂肪,會增加患病的風險。施醫生解釋,脂肪對人的新陳代謝很重要,因為我們的細胞都需要脂肪這個成份,不過如果吸收太多,有機會首先引致肥胖問題,繼而增加其他患病風險,例如糖尿病、膽固醇高,甚至乎心臟病、中風及脂肪肝的問題。

她又提醒,即使不肥胖的人都可能有脂肪肝的情況,並引述較早前香港的一項研究發現,研究找來一些沒有病徵的人做身體檢查,發覺當中有四分一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所以不是肥胖的人才有這問題。

保持健康體態的貼士

施醫生非常注重健康,她分享如果大家想保持健康體態,首先當然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吃多菜少肉,以及避免吃一些加工醃製食物。

此外,也要恆常做運動及保持心境健康。施醫生認為身心健康都很重要,特別這幾年疫情原故,大家都過得不太愉快,有點壓力,因此培養正向思維十分重要。她分享最近聽過的講座的心得,建議大家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值得開心的大小事情,例如準時下班,不用加班,或者恰巧我們可以,買到我們想飲的咖啡等等。

施醫生和大家分享保持健康體態的貼士。
施醫生和大家分享保持健康體態的貼士。

宜吃及忌吃人士

轉眼間,這道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做好了!施醫生指這道菜有助抗氧化、降膽固醇、降血壓及去水腫。由於它是低脂及高蛋白,所以適合一些三高人士或者想修身或者想健身的人士。

不過留意,因為這道菜有很多菇,菇含有很多嘌呤的成份,所以患有痛風及腎病的患者要少吃。同時,它有很多纖維,所以有些人消化不良,吃太多纖維的話,反而不能消化,便有機會容易頂著腸胃。

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有助抗氧化、降膽固醇、降血壓及去水腫。
燒汁雞髀菇炒雞柳粟米芯有助抗氧化、降膽固醇、降血壓及去水腫。

記者:Ricca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 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