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性緘默|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 病童乏支援 社會欠認知

更新時間:10:30 2022-05-26
發佈時間:10:30 2022-05-26

「選擇性緘默症」?是否指選擇保持緘默也是病?「兒童選擇性緘默症」,是否指只有兒童才會患上?單看這疾病名稱的字面意思,確難以令人理解及疑問叢生,而相信大眾對此症的認知想必亦極為不足。

事實上,本港社會上確有這沉默的一群:「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一直沒受到應有的關注。根據台灣一個「選緘症」調查,現時每140位小學生,便有1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而幼稚園學生比例更高,但香港暫時仍未有任何關於「選緘症」的深入研究及調查數字。

有見及此,香港非牟利機構「香港選擇性緘默協會」,以及「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聯合進行「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計畫,訪問了七百多名家長及幼稚園老師,希望藉此了解本港兒童患「選緘症」的情況,以及提高大眾對此症的認知度、關注及支援等。

選擇性緘默症其實是社交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本身能夠正常說話和理解語言,在某些熟悉環境下,例如家與親人一起時,可暢所欲言,但在某些社交場合卻無法說話,猶如不能發出任何聲音般,患者並非不想說話、害羞或不禮貌,而是強烈的恐懼令其說不出話。

此症通常是在孩子五到八歲之間被確診,以往曾有研究指,女性的罹患率高於男性。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若被忽視,病情可以一直發展至成人階段,成為長期的選擇性緘默症,為患者帶來嚴重的社交及生活影響,最明顯是患者可能需要有人陪伴才能外出,因而無法工作,完全依賴年邁父母等。因此,有必要讓病童及早確診、早治。

治療方面,分為行為治療及藥物療程兩種。前者例如借助「藝術或遊戲治療」等,幫助溝通 ,從而解開患者心理內在的衝突與問題;後者是利用調節血清素的藥物,以改善其社交恐懼及焦慮情緒。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bit.ly/3JqiBzz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