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防中暑熱衰竭 日與夜都有散熱降溫需要

更新時間:03:00 2022-06-21
發佈時間:03:00 2022-06-21

香港夏日酷熱難耐,尤其今天(6月21日)夏至,往後溫度更將飆升,加上高照艷陽及翳悶潮濕的天氣,除令人感到透不過氣,更隨時有機會出現熱衰竭或中暑。此時除日間進行戶外活動人士要做足防曬措施,就是晚上留在室內也得精明避「暑」,以減低中暑誘發的風險。   
留意嚴重程度 分辨熱衰竭
  夏至是全年日照最長一天,也是正午時段太陽在最高處的日子,面對猛烈艷陽,人人應對方法不同。有人選擇避之則吉,有人則喜愛擁抱陽光,進行各式的戶外運動,然而不論郊遊遠足、游水打波,或是需要在空曠地方進行戶外工作,只要是身處烈日當空的環境,便定要加倍小心,皆因此時正是中暑的高危時刻。  
    所謂中暑,其實是指一種出現於身體的熱傷害,當人體在酷熱環境中體溫不斷上升,身體便會藉着各種機能來進行自動調節,例如排汗及呼吸等活動便可有效降溫,可是當身處地點溫度過高,或是不能以有效生理調節控制正常體溫,身體便會產生不適的症狀,而熱衰竭以至中暑也會相繼發生。
  過往便有不少行山或戶外工作人士,曾因身體未能適應高溫,出現如頭暈、頭痛、惡心、氣促等情況,這可能代表已到達熱衰竭的階段。此時雖然體溫維持在攝氏三十七至四十度左右,神志尚算清醒,但面色會漸漸變得蒼白,並且開始出現肌肉抽筋的症狀,這時便應盡快走到陰涼地方,並以稀釋鹽水來彌補身體因流汗而失去的水分及電解質。惟若情況未能及時舒緩,當體溫超過攝氏四十度以上,便隨時有可能出現中暑,到時不但會面色泛紅,皮膚無法出汗,更會意識不清及神志異常,嚴重者更有機會全身抽搐或昏迷,若不及時降溫,更有生命危險。
晚上或室內  同具風險
  雖然喜愛戶外活動人士屬於中暑高危一族,但其實就算是平日身處室內,同樣有機會被中暑突襲。事實上,不少室內空間環境翳焗,好像密閉的廚房,夏日時分便如火爐般高溫,在此環境下停留時間過久,隨時中暑而不自知,也有人誤以為晚上便不會中暑,卻不知中暑原是漸進的過程,有可能因白天在高溫下奔波,回家後未有補充足夠水分,因而入夜後才陸續出現中暑症狀。
  可別以為成年人戶外活動較多,中暑機會才較大,其實長者、幼童、肥胖或服用藥物人士更易中暑,其中長者因身體排汗功能欠佳,加上感知功能退化,未能察覺高溫與口渴等情況,因而導致中暑。至於幼兒亦可能因調控體溫的機能未發展成熟,加大中暑的風險,而肥胖人士會因脂肪積聚,比一般人較難散熱。至於服用部分藥物,則會影響神經系統調控體溫機能,同樣較易誘發中暑危機。

解暑降溫正、反教材

其實不論哪個年紀及是否身處戶外,暑天之時都應留意中暑風險,如在室內活動,應盡量打開窗戶,或以風扇、冷氣等保持室內通爽涼快;至於戶外活動時,除應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時間,避開灼熱高溫,更要做足預防措施,如穿着淺色及通爽衣物,能減少吸熱並方便排汗;出發時帶備足夠水分並適時補水,別一口氣喝下大量水分,可避免稀釋血液中鹽分濃度,減低脫水機會。至於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可減少水分從小便流失,而避免進行長時間劇烈戶外活動,定時在陰涼處休息乘涼,藉風扇或冰涼物品降溫,也可有效減少排汗,讓體力得以回復。

值得一提是,行山或運動時汗留如雨,應避免即時把汗水抹走,皆因排汗原有帶走身體熱力的作用,若不斷揩汗擦乾,除會影響汗水自然蒸發,減慢身體散熱,更會令身體產生更多汗水,將體內水分及電解質帶走。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