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疾病|心臟病皮膚癌 找重點防惡化救命 保健隨筆羅啟銳倪匡

更新時間:08:00 2022-07-04
發佈時間:08:00 2022-07-04

同一日(7月3日)先後傳來著名導演羅啟銳、作家倪匡離世的消息,前者被指因心臟病辭世,後者有指與皮膚癌有關。心臟病向為本港十大殺手病,而皮膚癌亦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按粗略發病率估算,每十萬名港人便有約十四宗新增個案, 雖然本港的皮膚癌發病率遠較西方低,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09年至2019年間亦錄得33%的顯著增幅。

無論心臟病或皮膚癌,防患未然、預防勝於治療當然是首要,而基本的防患常識,諸如低鹽、油、糖飲食控制與運動,慎防「三高」;日常四季都要防曬……以保護心血管及皮膚健康,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詳。

因此,日常除要知道防患的大方向外,更關鍵及更重要的是必須懂得如何洞察「警號」,「早着先機」及時避免惡化、避險保命、救命。以下均為這兩大疾病,最易被大眾忽略的「可致命盲點」,不可不察!

心臟病(冠心病) 

忽略疼痛發作時間

外地早已有研究調查顯示,心臟病發患者當中,於猝死前的一周,約有五成個案曾出現胸痛,而當中有兩成患者,有心悸或呼吸困難徵狀。調查指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可惜的是,當中只有不足20%患者,事後有即時求醫。如果他們能正視這個「早來的病發警號」,相信歷史或可改寫……

搞錯疼痛的部位

很多人都以為冠心病的心肌梗塞情況一定會有心臟痛,但事實上心臟是不會痛的,很多情況反而是會出現持續的胸悶、有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或是感覺如有重物壓在胸口,甚至是冒冷汗、惡心、想吐等。

而這種悶痛的位置可以輻射至手臂、頸部、後上背、上腹、下巴、肩膀,如症狀持續時間超過十五分鐘,就有極大可能是心肌梗塞。相比起胸口一下子出現劇痛,上述這種如漸進式「預告」性的疼痛,大家更須有所認識,以防錯失救治良機。

忽略炎夏缺水誘病發

現值炎夏高溫,若水分補充不足,原來也是一大高風險因素,對於有吸煙習慣、「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人士,必須小心水分不足問題,以防導致血液黏稠度更高,更易形成血栓,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而事實上,有少數患者在心臟病發作期間更是不會察覺到任何疼痛,這種情況屬於「靜息心臟病發作」,多數出現見於糖尿病病人,或年齡超過75歲的長者。

皮膚癌又關濕疹事?

這裏不是說濕疹會演變成癌,而是一旦忽略或錯判「警號」,是很容易把皮膚癌誤以為是濕疹,延誤救治的黃金時間。

有些皮膚癌,例如「皮膚T細胞淋巴癌」的形態,一開始是如濕疹般先長出疹子,外表跟濕疹很類似,同樣會脫屑、有瘙癢感、起紅疹,特別會長在少機會接觸陽光的部位,例如腹部、背部、大腿等。如果濕疹患者接受正確診療,但已逾一至兩個月的療效仍未如理想,甚至情況惡化、愈來愈多,便應及早進行切片診斷。

「皮膚T細胞淋巴癌」麻煩之處,在於此症的發展進程緩慢,曾有個案患者,進行了兩次切片檢查仍未被發覺,直至進行了第三次切片檢查才確診。

惡性率最高類別 可不痛不癢

皮膚癌中另一種高致命率的類型,稱為「黑色素瘤」胞癌,乃惡性度最高的皮膚癌,好發於老年人,而且很容易轉移,致命率也很高,從發現到死亡可只僅數個月時間。皮膚會產生不正常且不均勻的黑色素沉澱,不痛也不癢,但會有向外擴散的現象。

此症可以出現在身上任何一個部位,包括臉、頸部、身軀、四肢等。有色人種的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於腳掌,亞洲人則好發於四肢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及趾甲等,但也可能發生於身體任何一個部位。

早治存活率達九成

治療惡性黑色素瘤,主要方法是進行手術切除,如能及早發現及盡早治療,早期患者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七十,若沒出現擴散的個案,甚至可高達九成存活率,愈晚期才進行治療的皮膚癌患者,其存活率愈低。

整合各類皮膚癌徵狀

不同種類的皮膚癌有不同的徵狀,比較常見的徵狀包括:皮膚出現新的斑塊,看上去和附近的斑點不同;患處痕癢、疼痛或發炎;傷口長期無法瘉合;痣或斑點變大、變形或變色;本來身上的痣出現以下情況:外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或模糊不清;顏色不均勻、深淺不一;大小超過6毫米或有變大的情況;表面有不規則的隆起現象。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