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換關節|關節置換事前手術後都要運動 物理治療師教如何加快復康

更新時間:03:00 2022-08-05
發佈時間:03:00 2022-08-05

髖關節、膝關節置換手術前後均需要進行物理治療及運動,以預防置換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以及加快手術後的康復進度。以下由物理治療師介紹手術前後的復康注意要項,以確保康復進度理想。
手術後注意消腫止痛
  關節置換後物理治療目的有二,一是減低手術後的痛楚及消腫,二是提升置換後的關節功能。仁安醫院物理治療師陳穎儀說:「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後,有機會出現肺炎、靜脈栓塞等併發症,因此進行手術前,建議病人需要多進行深呼吸運動及活動足踝的運動,以減低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術後病人初期或會有關節及傷口紅腫痛熱,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進行冷敷消炎療程,以減少術後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
住院期間專業儀器復健
  手術後,在住院期間進行關節運動,可促進病人康復進度。陳穎儀說:「在住院期間的物理治療運動以盡快恢復活動能力為主,進行足踝運動有助預防下肢血管栓塞。做法是將足踝向上勾,維持五秒,然後將腳趾轉而向下,又或順/逆時針打圈,每半小時重複這種運動十次。此外,膝關節置換者可以進行膝關節屈曲運動:將膝部慢慢屈曲,維持姿勢五秒,然後伸直,每小時重複十次,初時會因傷口痛及腫脹而幅度較少,慢慢在可接受的情況下增加膝關節活動幅度。在手術完成後的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師會協助病人進行四頭肌鍛煉、步行及樓梯訓練,在指導下安全而準確地進行手術後的復健。」
  有些病人在手術完成初期,會因為害怕疼痛及緊張而難以靠自己的力量進行運動,此時物理治療師會使用被動運動儀器,為他們進行持續性被動運動,協助病人在關鍵期間,增加新關節的活動幅度。
日常活動及姿勢
  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一至兩天內,物理治療師就會指導病人正確的上、下牀姿勢,以及其他日常生活要注意的地方,以免因錯誤姿勢而令新置換的關節變得不穩定。陳穎儀指,髖關節置換病人剛完成手術後,上、下牀姿勢都非常重要,若用錯方法會危害新人工關節的穩定性。上牀時病人應先坐在牀邊,手術腳稍稍向前伸,避免髖關節屈曲幅度逾九十度,接着將沒做手術的一隻腳先放上牀,以上肢支撐身體後慢慢躺下。躺下身體後將手術腳慢慢放上牀,直至完全躺平。在躺下後,任何時候進行過手術的腳均切記不可橫跨身體中綫。
  離牀時需要先將身體移近接受手術腳的牀邊,慢慢將手術腳放下牀,用上肢撐起上身,慢慢轉身坐起,然後坐在牀邊,手術腳稍稍伸前,亦要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九十度。
  睡覺時,如果需側睡的話亦需要留意,應側臥於沒有進行手術的一側,將枕頭置於兩腿中間,避免剛進行完手術的一隻腳跨越到身體中綫和壓逼到傷口。物理治療師亦會指導病人一些日常生活上的技巧,例如步姿、上落樓梯的方法,以及從椅子上坐下、站起的方法等,以保障新人工關節在合適的位置活動。
出院後家居運動治療
  病人在出院後,建議在家進行物理治療運動,促進康復進度。陳穎儀說:「出院後的復康運動以簡單、毋須用上太多儀器或器具的運動為主,例如四頭肌訓練:病人坐在一張穩固的椅子上,提起並伸直完成關節置換手術的下肢,維持十秒,然後慢慢再放下,每次重複十至二十次。進展良好時可加沙包繫在小腿上,以增加肌肉力量。康復後期平衡建立良好時可進行踏腳運動,病人可以找一個穩固的踏板,先踏上做過手術的一隻腳,再踏上另一隻腳,雙腳站穩後健康的腳先踏落,然後手術腳緊隨踏落,同樣重複十至二十次,須注意平衡。」手術康復期的髖關節置換病人亦可在牀上進行髖外展運動、髖屈曲運動等關節運動,以強化病人剛完成置換的關節肌肉。
使用各式器材、助行器步行
  病人在復康期間,可以用上不同的運動器材及助行器,以促進手術後的復康進度。
  陳穎儀說:「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當膝關節能達到一定屈曲幅度後,就可使用健身單車進行復康運動,每次踏健身單車十五至二十分鐘,可按情況增加阻力。」
  「在完成手術後的復康階段,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選擇適合使用的助行器,例如助行架或三腳爪架,病人日常亦可以助行器進行步行訓練,最初步行時間可由數分鐘開始,中間稍作休息後再步行,然後逐漸增加步行運動的時間。」經過康復期六至九個月,大部分病人也可毋須使用助行器自行行走。
  病人只要遵循醫生及治療師的運動建議及多練習,一般術後都有良好的康復,可正常生活,有些病人甚至還可在康復後經常旅遊。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