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嶄新檢測技術 減低子宮內膜癌術後併發症風險

更新時間:03:00 2022-08-09
發佈時間:03:00 2022-08-09

  在香港,子宮內膜癌其實較大家常聽聞的子宮頸癌更為普遍,雖然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相對較低,但病情若擴散或需要切除淋巴結,進行切除手術時有可能引致併發症及長遠後遺症,幸而憑藉前哨淋巴結檢測可減少手術的各種風險,今期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專家便闡釋這嶄新檢測技術。  
  由雌激素刺激引致
  許多香港女性對卵巢癌、子宮頸癌等婦科癌症素有所聞,然而對於子宮內膜癌卻認識不深,其實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婦女最常患的癌症,其發病率不但在本港女性癌症中排行第四,數字近年更持續上升,然而值得慶幸是子宮內膜癌的存活率較一般婦科癌症為高,2019年有134位女性死於子宮內膜癌,死亡率在本港女性癌症中排行十一。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名譽臨牀副教授李灝思醫生為此解釋:「由於子宮內膜癌的症狀一般較為明顯,婦女遇有不正常陰道出血,通常都會直接求醫,因此約有七成新症,均能在病發初期及早發現,所以死亡率也較卵巢癌、子宮頸癌等為低。」
  據李灝思醫生表示,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主因與子宮內膜受到雌激素刺激有關。「由於肥胖女性會分泌較多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因此特別容易患上此症,而多囊卵巢症患者、患有結腸直腸癌、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婦女,以及患有會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的病人,同具較大風險。至於早來月經、更年期晚、從未生育,服用雌激素、乳癌病人常服用藥物太莫西芬(Tamoxifen),也會增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擴散可增併發症風險
  子宮內膜癌有機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令存活率大幅降低。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楊雪瑩醫生說:「第一期的子宮內膜癌,癌細胞仍存留於子宮內膜或子宮體內,但惡化至第二期時,癌細胞開始擴散至子宮頸,第三期更會擴散至卵巢、輸卵管、子宮頸兩旁組織及陰道,甚至達到盤腔及主動脈旁的淋巴結,假若擴散至淋巴結,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便會由第一期的百分之九十七,大幅下降至百分之七十 。」
  一旦患上此症,近九成患者會進行切除腫瘤手術,若醫生判斷淋巴擴散機會偏高,就連淋巴結亦須切除,然而李醫生指切除淋巴不但手術風險較高,更有短期併發症及長遠後遺症的顧慮。「因淋巴結就在血管神經線旁,有機會傷及血管或神經線,加上手術時間較長,流血亦較多,故手術風險不小。淋巴結是體液運行的地方,由於淋巴結切除後不會再長回來,在體液運行情況轉差下,有機會形成淋巴水腫。」李醫生指淋巴水腫易致腿部皮膚發炎及皮膚纖維化,須以抗生素治療,嚴重水腫亦會影響站立、步行及穿着鞋履,須長期接受物理治療及穿着壓力襪。因病情難以根治,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進行精準病理檢查 
  傳統子宮內膜癌手術須切除盤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有機會導致併發症,但李醫生指前哨淋巴結檢測,能減少切除淋巴結的範圍,有望將風險降低。「前哨淋巴結是最接近病灶的淋巴結,由於癌細胞的擴散過程,絕大部分會先經前哨淋巴結開始,繼而逐步擴散至盆腔淋巴結及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所以如能證實癌細胞未擴散至前哨淋巴結,理論上其他位置亦未受影響,如此病人便不用切除所有淋巴結,也可確定是否需要接受電療或化療,以增加病人的存活機會。」說到檢測過程,李醫生指先要在子宮頸注射熒光染料靛青綠,然後藉着專用熒光顯影系統,找出前哨淋巴結的位置,移除後再送往病理科醫生作精準的病理檢查。
  「病理科檢查可作高密度的切片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能增加查找癌細胞擴散的準確度及減少切除淋巴結的數量,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亦因此得以減低。」李醫生亦強調,已有研究顯示此檢測不會影響病人存活率,甚至能減少癌細胞於盤腔復發機會。「傳統病理檢查只能診斷大於兩毫米的癌細胞大轉移,但前哨淋巴結病理檢查,能診斷小於兩毫米的癌細胞微轉移及單獨性腫瘤細胞轉移,能找到更多的癌細胞擴散,呈現的結果也更精準。」其檢測淋巴結擴散的靈敏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至一百,陰性預測率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至一百,假陰性率亦極低,僅零至百分之四。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在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的三十六個前哨淋巴檢測,亦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七準確度。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