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是好是壞?】「派歌」令選擇單一化 大數據或成音樂發展阻力

Headlife
更新時間:16:00 2021-03-03
發佈時間:16:00 2021-03-03
不少人會認為,本地樂壇冇新歌,就算有,也對主唱者感到陌生。但你知不知道,去年在數碼平台「上架」的本地流行單曲總數多達八百五十五首!平均每天有2.34首全新單曲面世,但為何整體感覺仍然會認為樂壇輝煌不再,甚至蓋棺論定為樂壇已死?這會不會跟大數據時代的演算法有關?


  近幾年各大音樂頒獎禮舉行完畢後,聽得最多的「賽後評語」並不是「實至名歸」或「結果不公平」,而是「這個人是誰?」或「這首歌完全沒聽過!」,普羅大眾對香港樂壇的認識愈來愈少,只覺得現況慘淡,唱片業極度低迷。

  無疑近年唱片生產量的確急跌,但沒有新唱片是不是代表樂壇沒有新歌?據KKBOX資料,2020年於數碼平台「上架」的本地單曲總共有八百五十五首,單曲產量可以用驚人來形容,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覺得「樂壇冇新歌」?


《樂壇已死》鼓勵年輕人


  今年年初,填詞人小克與唱作歌手吳林峰合作,炮製了一首名為《樂壇已死》的廣東歌,內容直接批評近年網民聽到不認識歌曲後的尖酸留言:「對着作曲填詞罵句,這乜水,怎麼可唱出垃圾金句」,凡不認識的,便直接留言炮轟「唱乜呀?」、「邊個嚟㗎?」,甚至四字論定「樂壇已死」!

  小克明言,歌名只不過是幌子,這首勵志歌是想鼓勵樂壇年輕人,不要放棄!「香港歌手不會死,怎麼尖酸的你,那樣看不起,漠視挖苦比較,恥笑指責拋棄這一代,我請你不必再比,贈你這卡式機,聽返你舊時多優美」。

  對我來說,香港樂壇豈止健在,更是狀態大勇,年輕一輩唱作人/樂隊的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但令我好奇的是,為甚麼八百多首全新單曲好像沒有人認識或發現一樣?


娛樂選擇「自己話事」


  想一想,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我們是如何認識本地新歌的?一般而言,主要靠電視台及電台,一首新歌可以一天在電台狂播十次,然後在電視台頻道播放MV,歌手亦可上音樂節目唱新歌……咪住!難道今天香港已沒有電視台及電台了嗎?有,當然有,但「玩法」已截然不同,最主要是反客為主,觀眾不會再定時定候安坐家中等你「餵」節目,而是娛樂選擇「自己話事」,想幾時聽/睇,用個App即按即聽/睇。

  今時今日娛樂太多,不同人有不同喜好,煲劇的煲劇,打機的打機,重點是,我們的娛樂在大數據及演算法之下,反而會變得愈來愈單一!上網睇片,只要你搜尋過烹調視頻,睇片網往後就會「派」更多烹調主題的推介片給你,愛打機的「派」打機,愛電影的「派」電影,愛音樂的才會「派」音樂,還依靠電視或電台作為最大娛樂的日子,還有機會「撞啱」聽到某某的新歌,現在普羅大眾若非主動搜尋音樂,大數據下的演算系統就不會向你「派送」音樂。


影響力值得探討


  好了,就算你是愛聽歌的人,也要細分你究竟愛聽甚麼地區、甚麼類型,甚至甚麼Mood的歌?一個經常聽K-Pop的人,無論睇片網、社交網或串流音樂平台都只會「派」K-Pop歌或MV給他/她盡情「享用」,換句話說,若你不是長開收音機聽住本地電台的話,今時今日會認識最新最快Cantopop歌曲的人,很多時只是一班一直主動關心Cantopop發展的人,其他的大多數呢?很自然就會下個定論:「樂壇冇新歌」!

  八百多首新單曲但沒有人知、沒有人識,當中原因有很多,大數據及演算法當然不是唯一解釋,但其影響力確實值得探討。換個角度看,今時今日唱作人、歌手、唱片公司除了要識音符、懂策略、練唱功之外,可能有需要與數據為伍,妥善運用數據,分析樂迷的喜好,究竟甚麼類型的歌最多人放進日常Playlist?當然,這裏又會帶來另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創作音樂究竟是「發現更多可能性」,還是「跟數據造熱門的音樂」?

  大數據是音樂界的動力,還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