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弦外之音 再看寫實繪畫|藝術有價

更新時間:03:00 2022-05-26
發佈時間:03:00 2022-05-26

  近日有朋友觀賞了香港畫家風漸的展覽,讚賞不已,覺得他「畫得很似,跟早前看過的胡浚諺畫的花卉很相似,但兩者又很不一樣。」的確,寫實繪畫本來就有很多可能性,可以百花齊放形容。

文:蘇媛  圖:新藝潮畫廊

胡浚諺作品《窗前的花》。
胡浚諺作品《窗前的花》。

 

意實之間不對立
  中國傳統書畫追求寫意,畫中的山水景物往往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而非一種客觀的形態重現,是以會給人一種「不寫實」的感覺。近代中國大師齊白石曾說:「作畫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寫意和寫實之間,其實並不對立,是藝術家通過某種藝術形式,將現實所見所感記錄下來,賦予景物生命力之餘,同時注入自己的主觀情緒和感覺,並非一味地追求「像真度」,觀眾除了感歎作品神似現實景物,更重要是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
  胡浚諺和風漸都是香港新一代寫實主義油畫的生力軍。胡浚諺的花卉作品栩栩如生,在最新系列《午後五時》,花卉置於窗旁花瓶內,陽光通過紗窗照進房間,構造了一個寧謐的空間。藝術家固然將花瓣、紗窗、陽光等細節處理得非常生動寫實,但同時營造了一個他個人情感投射的世界,並邀請大家一同進入,感受個人與空間、時間的關係。
  風漸則以極度逼真的手法描繪城市景色,特別是樓宇和植物。遠看樓宇的窗戶或紙皮石牆壁,工整而重複,形成一種接近樣式的圖案,但近看大家會發現每塊紙皮石、每個窗戶都不一樣,有些紙皮石開始剝落,顏色漸變,有些窗戶會掛着衣服,有些磨砂玻璃透出背面房間放置的雜物,極為細膩逼真,與樓宇前大樹不規則的枝葉形成有趣的構圖和對比。通過這種手法,風漸營造了一個沒有人影的香港城市一角,熟悉又陌生,既現實同時虛幻,也許正是所謂「似與不似之間」?

風漸作品《有大樹的景物》。
風漸作品《有大樹的景物》。

 

以水迹豐富畫面
  談及華人藝術界在寫實主義創作的發展,不得不提標誌性人物卓有瑞。創作生涯超過四十年的卓有瑞老師,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台灣聲名鵲起,及後在紐約居住和工作多年,十多年前遷居香港,個人創作與教學同時兼顧,多年來在台灣、美國等地舉行過多次展覽,作品得到不少美術館收藏。她擅長以精準的超寫實手法描繪,並詮釋抽象的生命現象,是台灣第一位利用幻燈投影創作的人。  
  卓老師習慣拍下照片,投影到畫布上,再巨細無遺地把影像重現,是照相寫實主義的領軍人物,不過她本人並不認為藝術創作可以簡單地分為「寫實」、「抽象」等概念,「其實寫實主義的定義非常廣泛,是否有山、有樹、有景物就是寫實呢?而所謂抽象,藝術家還是跟着心中的一個『象』去描繪,只不過他的『象』不一定跟你我看到的一樣。寫實主義有比較傳統的做法,但新進藝術家有不少採用了科技的協助,令作品的某些元素與傳統相比起來有點不同,就像數碼藝術和虛擬現實,我們可能覺得很科幻,實際上它也是藝術家心中的一種現實。」

在畫面加上水漬,與原景物之間形成了隔層,豐富了視覺體驗。
在畫面加上水漬,與原景物之間形成了隔層,豐富了視覺體驗。

 

  卓老師作品的細膩和精準程度,幾可亂真,在她近年描繪大自然,特別是天空的《蒼穹》系列作品,可看到她的深厚功力。她細心分辨陽光不同的強度,以及天空和地面的顏色,凸顯在樹影間出現變化,就如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她在畫面加上水迹,與原景物之間形成了隔層,豐富了視覺體驗,自然和人為的並存,也是虛幻和真實之間的辯證,足以讓大家看到在「寫實主義」的框架下的變奏。
  在數碼藝術、NFT、不同次元的潮流下,卓老師說像風漸這種以扎實底子創作的新進畫家,特別難得,「無可否認,寫實畫對畫家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基礎繪畫技術如素描,對藝術家的眼力和耐性更是極大的考驗,要掌握好,需要的時間比較久,我在香港教學碰過一些年輕學生,學了不久就轉向新媒體、錄像等領域,認為創新和概念是最重要,但不少最終還是回到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