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傳承|印洲塘古村復修 傳承三百年客家文化

更新時間:03:00 2022-07-07
發佈時間:03:00 2022-07-07

  6月初沙頭角邊境局部開放,帶動附近印洲塘的慶春約七村備受關注。近幾年,鄉郊保育辦公室積極鼓勵各非政府組織及持份者跟村民合作,在鄉郊復育的前提下共同建設鄉郊,當中荔枝窩是該帶客家村的典範,還有附近的梅子林,也正在積極復修中,當地客家文化能否傳承下去,且拭目以待。

文:洪白嵐  圖:洪白嵐、KK. Wo、受訪者提供

(左起)林超英、群英姐、黃伯及陳嘉俊在別具特色的閣樓上合照。
(左起)林超英、群英姐、黃伯及陳嘉俊在別具特色的閣樓上合照。

 

  荔枝窩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慶春約七村中保存得較完整的客家村。上世紀中葉村子的常住人口約六百人,及後村民陸續移居英國,村子漸凋零。至近年因鄉郊復育計畫,為鄉村重新注入生氣,吸引了村民回流及外來者入住。
  荔枝窩位處地質公園內,本身具有高生態價值,於2020年曾獲聯合國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村中不論自然生態、建築面貌及人文景觀,都對香港有重大意義。村內約二百多幢村屋,以三縱九橫方式排列,背靠青山沿坡而建,樓房窄細,一門兩窗,頂蓋瓦片,圍牆是人多後才加建的。村前的協天宮及鶴山寺,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靠山吃飯的客家人,都會種田,據說以前荔枝窩人都種米,叫荔枝窩米,如今也有復耕計畫,希望重新種植荔枝窩米。若周末到來,會看見村民在小瀛學校前賣茶粿,是極受歡迎的客家美食。

逢周末村民都會在小瀛學校前賣茶粿,是極受歡迎的客家美食。
逢周末村民都會在小瀛學校前賣茶粿,是極受歡迎的客家美食。

 

鄉民回流建村
  採訪當日,我跟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以及鄉郊保育辦公室非官方委員(兼《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創辦人)陳嘉俊,一同探訪村民,原居民黃伯跟群英姐好客,招呼我們在家午飯。老房子樓底極高,經加固後劏出閣樓,部分天頂裝上玻璃,引入自然光,令屋內更光猛舒適。群英姐煮得一手好菜,當中的筍片燜豬肉是傳統的客家菜。用餐時,他們說到早年移英,是為了子女的將來,然而中國人有老來歸根的想法,於是2016年他們由英國退休回流荔枝窩,一心想陪伴老父母,惟當時被在田間耕作的年輕人感動,於是主動協助,希望可恢復昔日的田間面貌,過程雖艱苦,但眼見村中的變化,也覺值得。

復育工程包括恢復客家人的夯土建牆技術。
復育工程包括恢復客家人的夯土建牆技術。

 

  群英姐承認荔枝窩近年知名度高了,有利,但也有弊,她說試過被陌生人闖進屋內,當打卡景點,也有人來到客家生活體驗村,當住酒店般,要求有人隨時服務。作為引進客家生活體驗村計畫的負責人,林超英強調這是一個體驗式住宿,並非民宿,純粹供城市人到來體驗鄉郊生活。林超英的客家生活體驗村是最早扎根於荔枝窩的計畫,他表示早年偶然機會下得知村民有復村意願,於是聯同不同專業人士到來,與村民合作,後來鄉郊基金獲馬會撥款資助,便展開了客家生活體驗村計畫,現時投入服務共有十二間屋,他希望入住者能切身體驗傳統客家人的生活,而非來度假。
  關於荔枝窩的復育計畫,申請者包括大學、社企及藝術組織,陳嘉俊解釋鄉郊保育辦公室的篩選原則:「所有復育鄉郊的計畫都須跟村民達成共識,共同保育鄉村,並帶出正面的訊息,令大眾能欣賞到該地之美,發展經濟反而非重點,我們更專注能便利村民及大眾的項目,希望鄉郊能與時並進。」

《梅子林復育計劃:實驗性建築復修示範》負責人鍾宏亮教授,分享了梅子林村子的獨特處。
《梅子林復育計劃:實驗性建築復修示範》負責人鍾宏亮教授,分享了梅子林村子的獨特處。
梅子林內於不同時期建造的客家房子,相連而一字排開,極具特色。
梅子林內於不同時期建造的客家房子,相連而一字排開,極具特色。

 

重現傳統技術
  鄉郊保育辦公室成立至今,共批出逾三十個項目,包括距荔枝窩約半小時路程的梅子林,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正於村內進行《梅子林復育計畫:實驗性建築復修示範》,這也是他們首個在偏遠鄉郊進行的修復計畫,旨在讓香港古老的客家建築及相關技術重現。項目負責人鍾宏亮教授指,梅子林是慶春約七村最古老的村莊,居民本姓曾,後來人多了才搬到荔枝窩。相比起荔枝窩,梅子林有更完整的客家村規模,房子前後並排,前有梯田,背靠風水林。最大的老屋朝北,屋內有四水歸堂的布局,其他房子一律向東,其中幾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陣容鼎盛的梅子林復育義工團隊。
陣容鼎盛的梅子林復育義工團隊。
梅子林的村民兵哥(左)周身刀,教導義工們製作小手工。
梅子林的村民兵哥(左)周身刀,教導義工們製作小手工。

  

  計畫中復修的部分,是村首的老屋及村尾的壁畫屋,包括復原客家人以夯土建傳統樁牆的技術,並探討以當地材料建屋的可能性。在施工過程中,經歷第五波疫情、停工、惡劣天氣、人力及運輸等的難題,可幸有村民支持。參與是次復修計畫的包括香港建築學院的師生、中大的ICare義工隊及一班義工,鍾宏亮以「共創」形容,「這是新嘗試,村民本身力量不足,借用民間力量是大趨勢,活動中有知識及技術分享,村民與我們接觸多了,思想上變得更開放,這也是我們樂見的。」

荔枝窩交通
逢周末或公眾假期,可由馬料水碼頭乘街渡前往荔枝窩,每天來回一班,馬料水早上9時開出,荔枝窩下午3時半開出,船程約九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