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襲港|天文台中午發3號強風信號 颱風可靠人力減弱?

更新時間:17:27 2022-08-09
發佈時間:17:27 2022-08-09

天文台於中午前已掛起了三號風球,外面風大雨大,大家出街時務必要小心!至於其後會否掛更高的風球,天文台稱要視乎熱帶低氣壓的強度變化及本港風力會否轉強而定,請留意最新天氣消息公布。

香港夏天是颱風季節,香港人對此早見怪不怪,一般都能輕鬆應付,話雖如此,對於偶然迎來的超強颱風,如1962年的溫黛,又或2018年的山竹等,它們對整個城市做成的破壞,想起仍叫人心裏發毛。對於颱風的強弱,大家可能會認為只能由「天」決定,究竟以人類現時的科技,能以人力去改變其強弱嗎?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已開始研究以人工方式減弱熱帶氣旋的強度,希望能減低超級颱風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就如醫生治病,想減弱熱帶氣旋的強度,首先便要先了解其形式的原因。一般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海溫、大氣環流和大氣層三方面的因素結合,例如海水的表面溫度不低於攝氏26.5°、水深不少於50米、潮濕的空氣、大氣溫度隨高度迅速降低至容許潛熱被釋放等等。對此,美國政府於1947年進行了首個以人工影響颶風的實驗「捲雲計畫」,方法是利用飛機在颱風適當位置,大量播撒碘化銀等催化劑,使熱帶氣旋螺旋雲帶的水分過度冷卻,令其內部的眼牆崩塌而降低強度,可惜首次計畫以失敗終結。

至1963年,美國再推出「狂飆計劃」,利用飛機在颱風的不同部位撒播碘化銀、乾冰及尿素等催化劑,令颱風的眼區擴大了六至七倍,結果成功令風眼區周圍的風速減弱,期後於1969再次進行同類型實驗,也成功令風速減少了約百分之三十,不過問題在於,在人工減弱後,颶風的強度很快便恢復,成效不彰,加上其他因素,最終計畫也在1983年終結。

除以上實驗外,還有人提出過各式各樣人工減弱熱帶氣旋的方式,例如在海面放置巨大的冰塊以降低海水溫度、在風眼結構形成的初期向其丟下大量冰塊以吸收潛熱、以抑制蒸發的物質如薄膜等覆蓋海洋,甚至想到製造低壓區誘使颱風轉移風向等,不過都限於想像階段,難以實行。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