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麻布袋作畫 日本具體派藝術展|藝術有價

更新時間:12:10 2022-08-11
發佈時間:12:10 2022-08-11

暑假已過了一半,來到8月,不少畫廊即將推出新展覽之時,一些精采展覽也即將下綫,如現正於維伍德畫廊舉辦的具體派藝術家前川強作品展,還未去看的朋友,要抓緊機會了。
文:蘇媛  圖:由畫廊提供

過去十年,香港藝術市場發展迅速,明顯的例子是博覽會,像執筆之際,《Affordable Art Fair》正在舉行。至於另一個急速發展的環節,是畫廊,包括本地新興勢力和外國畫廊,雖然大都是商業操作,但的確帶來了更多元化的展覽,我們也樂得有免費欣賞藝術的機會。

位於港島南區的維伍德畫廊香港,近期便力推日本「具體派」藝術家,除了現正於畫廊舉辦前川強的個展,5月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也曾展出另一位具體派藝術家今井祝雄的作品,讓大家對這個日本戰後重要的前衞藝術運動,有更深的了解。

維伍德畫廊香港現正舉辦《前川強精選作品》展。
維伍德畫廊香港現正舉辦《前川強精選作品》展。

 

源於日本戰後
具體派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次大戰後的日本。1954年,藝術家吉原治良發表了《具體藝術宣言》,並成立具體藝術協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前衞藝術力量,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日本藝術,也令西方藝術界矚目,影響力至今仍在。所謂「具體藝術」不拘於形式,大膽創新,創作者的直覺、創作過程和對物質的探索是核心,正如《具體藝術宣言》所述:「具體藝術不會改變物質,物質不會與精神妥協,精神也永遠不會主導物質。物質只需要保持原樣並充分展現其特性,它就會開始講述一個故事,甚至會大聲疾呼。」

具體派藝術家對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實驗,甚至近乎執狂,正如目前在維伍德畫廊展出的前川強作品展,他對麻袋、麻布等材料相當入迷,並以切割、撕裂和縫紉等方式,不斷尋找和推動物質本身的極限。前川強於1962年加入「具體藝術協會」,成為第二代中堅分子,在創辦人吉原治良的推動下,具體派開始將對於行動、表演的關注,轉向對物質的思考。前川強選擇使用織物,而非在傳統畫布來表達自己的視覺語言,粗麻布自此成為他藝術作品的代表,幾十年來被反覆使用和實驗。

用這種粗麻布編織成的大袋,就是我們熟悉的「麻包袋」,用來放米和穀物等。前川強曾表示:「我總是在想,我用的材料能做些甚麼?我如何通過擴展它的物質性來改變其形狀和形式?我喜歡用粗麻布和棉麻,因為它們最適合我的手和皮膚。」他不僅利用縫紉機創作,更會用手撕開麻布,然後把碎裂的材料重新切割、折疊、黏合,造成突起的表面,事前對畫面或效果並沒有既定的計畫,只是隨着行動創作,過程比最終結果更為重要。

把麻布折疊及黏合等,造成突起的表面效果。
把麻布折疊及黏合等,造成突起的表面效果。

 

重建歷史方式

是次畫廊展出的作品,是前川強創作於1958年到2018年間,橫跨六十年,可以看到這位藝術家對物質貫徹始終的執着。其中的重點作品《Mannaka Tate no Blue》,意思是「中間的垂直藍色」,同樣是以粗麻布為物料,加上油彩裝裱在框中,形成一幅「繪畫」,超越了一般人對繪畫作品的印象。這件作品完成於1964年,當時日本正慢慢從二戰後的混亂中復原,他將物料撕碎破壞後重組,可以理解為藝術家表達重建歷經戰爭蹂躪的土地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日本新時代自由和民主的慶祝。他早期的作品多以「無題」為題,而近年作品在顏色方面更趨於單一,像展覽上,他的近期作品多在白色麻布上稍加上灰黑色,更集中於展示畫布上如何呈現立體的視覺效果,以及物質的力量。

前川強擅用麻布創作。
前川強擅用麻布創作。

 

具體派運動隨着吉原治良在1972年逝世而終止,然而這個運動影響深遠,參與的藝術家繼承了運動創新的精神,多位均在國際上得到廣泛關注。前川強在具體派的基礎上開創了自己的風格,深入探索物料的豐富質感,用縫紉機在棉布上縫製出細長的凹凸綫,或利用疊皺和扭曲造成波浪綫條,其作品獲世界多個主要美術館收藏,包括芝加哥的美術中心及倫敦泰特現代等。

假如大家對一些熱鬧如市場的藝術博覽會感到有點審美疲勞,前川強的展覽,或能讓你靜下來,細意玩味。

《前川強精選作品》
日期:即日至9月24日(六)
時間:11:00am至7:00pm(星期四至六,星期二及三須預約)
地點:黃竹坑黃竹坑道62號科達設計中心21樓維伍德畫廊香港
網頁:http://www.axel-vervoord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