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本地年輕藝術力量 反思自然原貌|藝術有價

更新時間:03:00 2022-08-18
發佈時間:03:00 2022-08-18

  過去十多年,不少國際畫廊進駐香港,為本地藝術界注入新資源,與大型藝博會一樣,這些畫廊都成為香港當代藝術市場的主要推動力,位於港島南區的布朗畫廊(Ben Brown Fine Arts)正是其中之一,現正為五位本地年輕藝術家舉辦《世界是你的牡蠣》聯展,關注人與食物及自然的關係。

文:蘇媛  圖:布朗畫廊

布朗畫廊現正舉辦五位年輕藝術家的聯展《世界是你的牡蠣》。
布朗畫廊現正舉辦五位年輕藝術家的聯展《世界是你的牡蠣》。

 

  香港的當代藝術畫廊在2000年前為數不多,目前依然活躍的漢雅軒、季豐軒和凱倫偉伯是當年的佼佼者。隨着內地藝術市場發展,以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前身《Art Hong Kong》的出現,香港藝術市場在「千禧年」後,幾年間起了急速的變化,直接催生了本地和外國當代藝術畫廊的成立。一些紮根在紐約和倫敦兩大當代藝術中心的畫廊,看中香港的潛力,紛紛在港設點,香港畫廊協會也在2012年成立,至此當代畫廊的市場規模已經確立。近年雖然受到2019年的社會事件及兩年多的疫情打擊,部分畫廊結業或遷出租金昂貴的中環,不過隨着疫情受控,《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順利回歸,不少畫廊經營情況似乎有所改善。
  國際畫廊的出現,除刺激了本地藝術市場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們資源較多,能引入大量外國藝術家,有新進的,也有大師級,在策展、布展方面也頗花心思,愛好藝術的朋友確是多了觀看展覽的選擇。還有一個正面影響,雖然外國畫廊的策略主要是引入外國藝術家,但也有一些積極與本地藝術家合作的例子,為香港藝術家特別是年輕一代,帶來更多機會,位於港島南區的布朗畫廊(Ben Brown Fine Arts)是其一。

雷恩兒以極細膩的鉛筆繪畫《米粒 Part III》。
雷恩兒以極細膩的鉛筆繪畫《米粒 Part III》。

 

推動本地藝壇
  以倫敦為基地的布朗畫廊,在2009年設立香港空間,為近年進駐香港的國際畫廊中較早的一家。畫廊曾經展出的外國藝術家作品展,包括美國藝術家Robert Indiana、韓國藝術家John J. Park等,亦連續兩年配合香港畫廊協會的暑假企畫,推出本地藝術家的聯展,像去年由香港策展人陳瑞琦負責的《Ze/Ro》,通過五位藝術家探討身分、性別、社會與自我的主題。今年則由畫廊策展人Juliana Chan負責,同樣邀來五位本地藝術家參加,展覽名為《世界是你的牡蠣》,據策展人解釋,除想借莎士比亞劇作這句著名諺語,祝願五位新進藝術家未來事業發展順利外,也隱喻當前世界食物攝取與工業生產之間的巨大差距。
  「當我們坐在餐桌前,盤中的食物與其原產地已相距極遠。從空間的角度看,我們所吃的食物,有時跨越千里來到超市的貨架上;從形態的角度看,經加工與包裝後,這些食物的外表已無法讓我們聯想起它們的原貌 。隨着食物的商品化過程加劇,異化和疏離感成為了人與食物關係中最顯著的特點。我們不僅在物理上與所吃之物保持距離,充斥於社交媒體的誘人食物圖像,亦暴露了我們與食物的心理脫節。」民以食為天,但食物背後卻有許多故事,特別是目前「手機先吃」的風氣下,食物、餐桌等被過度人為美化,更加拉遠了與現實的距離,甚至發生很多浪費食物的情況,值得反思。

勞麗麗作品《冰川》。
勞麗麗作品《冰川》。

 

探尋食物根源
  在這理念下,五位香港年輕藝術家劉杭霖、勞麗麗、雷恩兒、唐嘉欣及葉進杰,以不同媒介,反思個人和集體與食物的關係,檢視我們「吃甚麼」、「怎樣吃」。幾位藝術家都是「八十或九十後」的年輕人,葉進杰、劉杭霖和雷恩兒畢業於浸會大學,勞麗麗畢業於中文大學,唐嘉欣留學英國。是次展出的作品有錄像、版畫、油畫及混合媒體,其中雷恩兒和勞麗麗的關注點,落在自然、勞作和農耕。雷恩兒以極細膩的鉛筆畫繪畫米粒,覆蓋整張畫布,重複與樸實的美學,讓人想起農民疲憊和單調的生活方式。勞麗麗的論文電影,將蔬菜發酵的鏡頭與飛機失事的片段融合,看似毫無關係,卻展示了自然和生命不可預知的特性。
  幾位香港年輕藝術家,大學畢業未夠十年,已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在這個階段,對他們來說,相信所有展覽機會都是寶貴的,特別是與國際級畫廊的合作。希望正如展覽的名稱一樣,他們發展的道路是寬敞的,繼續以創意和熱情,迎接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界。

葉進杰作品《植物與畫布》。
葉進杰作品《植物與畫布》。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