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人才交流|融會中西 創建香港文化橋梁角色

更新時間:03:00 2022-11-24
發佈時間:03:00 2022-11-24

香港的藝文氣息與日俱增,像兩大重量級博物館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年內相繼開幕,還有剛翻新的香港藝術館、預計將於明年落成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以及一個接一個的國際級藝術盛會……香港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 同時帶動了對相關藝文人才的渴求,也為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打好基礎。

文:Gilberto  相:Gary Tsai、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星島圖片庫

近年政府銳意推動文化發展,香港將致力發展成為大灣區內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了這新定位,本地藝文發展前景變得更清晰明朗。對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簡稱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博士認為,香港文化藝術不但發展空間大,市民對這方面的訴求也愈來愈高,是雙向推動:「M+一年有二百萬人次入場,香港從未試過咁多人參觀博物館,雖然受疫情影響,藝術展銷會如《Art Basel》反應亦不俗。香港將來文化發展趨勢係多同闊,藝文人材着重跨界視野,傳統文化及現代文化要有Crossover。」

吳志華以香港故宮為例,雖以展示中華文化瑰寶為主,也會展出西方文物,如現正舉行的《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展覽:「初時有人覺得奇怪,點解故宮會舉辦這類西方展覽?香港作為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有中國文化為根,再配合西方元素,透過互相比較及展示,令參觀者不只認識中國,也認識西方文化,以至認識中西文化如何交流。」他認為未來藝文人才須具備國際視野,方可發揮香港作為文化窗口的角色。

對於政府近年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推廣,吳志華表示歡迎:「香港藝文場地愈來愈多,如下年分階段開放的東九文化中心、兩年後落成的演藝綜合劇場,以及規劃中的新界東文化中心等,政府應制定相對政策及措施引進更多資源,如加強與外地及內地博物館合作,讓內地文物及劇團來港更便利等。」要發揮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及合作不可少,今年施政報告對此亦着墨不少,如計畫於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談及兩地文化差異,吳志華坦言雖然兩地城市發展、教育制度及歷史背景不同,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兩地文化差距已漸拉近。他表示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觀眾較能接受不同文化,內地則較聚焦於傳統方面,但近年當地也引進不少外國文藝節目,兩地對於文化活動的興趣愈來愈接近。

兩地互補不足
說到兩地藝文界,吳志華認為是各有所長,可互相配合,他以博物館從業員為例,指內地很注重傳統學科表達,在文物發掘及保護工作方面經驗豐厚,香港的演繹手法則較多元化及創新:「例如展出清代宮廷科學儀器,內地多以文物展形式呈現,香港則選擇在科學館展出,以互動形式回顧科學理論,讓觀眾以另一角度欣賞故宮文物。」他表示過往北京故宮曾多次在港舉辦展覽,香港策展人以新穎手法展示,間接促成了香港故宮的成立。

大灣區人口逾八千萬,吳志華不諱言「潛力豐厚」:「以香港故宮為例,七百萬人口可以支持到一年營運,但隨後一定要靠外來遊客。大灣區內本身也有不少博物館及劇院,沿岸多度假勝地,旅客可先來香港,再往內地,我相信通關後,香港故宮的訪客將會大增,收入方面應該十年無憂。」他坦言大灣區休閒旅遊結合文化旅遊潛力龐大,香港要把握兩地文化結合,才能達至資源的充分利用。

藝文領袖培育
隨着藝文設施的落成,帶動了對藝術文化從業員的需求,如展覽不可缺的策展人,將來大有機會供不應求。為此,香港故宮最近便啟動了為期兩年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畫》,於京、港兩地選出約八十位有志投身藝術及文化行業的學生,以探索博物館及城市創新為題進行交流,為培養未來藝術及文化領袖作準備。參加該計畫的香港學生,包括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的張栢深及香港城市大學的郭愷彤,二人均表示畢業後有意投身策展人或文藝相關行業。

有志於成為藝術策展人的郭同學表示,該計畫令她了解到兩地策展人的工作範疇,這對她日後裝備自己進入該行業有極大的幫助。她有感於現時大學關於博物館策展的科目不多,寄望政府可提供多一些資源在人才培訓方面。至於本身熱愛中華文化、主修宗教哲學及倫理的張同學則表示,他希望通過計畫更深入了解博物館、社區及大眾如何協調,共同創建一個融入社區的公共藝術空間,畢竟藝術最終也是為人服務。交流計畫才剛開始,難得同學們已目標清晰,相信他朝不難成大器。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