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 空無一人的紐約|夢遊世界

更新時間:03:30 2022-12-10
發佈時間:03:30 2022-12-10

去過紐約的人們,莫不驚歎於這座城市的繁忙:晨早,太陽剛剛露面,地鐵或巴士車站已擠滿上班族神情匆匆;深夜,百老匯的劇院或布魯克林的小巷酒吧裏,興奮男女仍在喋喋不休地談論娛樂新聞、辦公室八卦或是忽如其來的愛情。這座城市,似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從不停業。

而在知名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882年至1967年)的作品裏,紐約可以很孤單,紐約的街頭,可以空無一人。正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的展覽《霍普的紐約》(《Edward Hopper’s New York》),展出這位在紐約生活六十年的藝術家,如何描畫陪伴自己大半生的城市風景。

霍普畫作《布魯克林的房間》。
霍普畫作《布魯克林的房間》。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紐約藝術圈中,霍普可說是極具辨識度又相當另類的創作者。一戰後興起的達達主義(Dadaism),和二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等,為美國一眾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帶來國際關注的目光,卻並未對霍普的創作帶來顛覆式的影響——他顯然更喜歡走自己的路。在抽象藝術和超現實主義逐漸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時,霍普仍然堅守在寫實主義的傳統裏,以具象的、嚴謹的筆法描畫身邊的風景。

儘管當時的紐約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繁華城市,但霍普筆下的紐約,從來都是孤單寂寥的模樣。畫中的人們,或背對觀眾,或深夜獨坐酒吧低首沉思,彼此間幾無溝通,也從不渴望與觀者的目光交流。畫家偏愛用明亮色彩、用冷色與暖色的極端對撞,但如是鮮亮色彩背後,卻是藏不住的落魄與失意。看似光鮮繁華的都市,在房舍深處、在街道轉角,是靜寂與孤獨。

霍普用獨特的視角和繪畫語言描畫繁華城市與孤寂城市人的對照,這讓他的作品在城市化極速發展的年代,得到許多人的共鳴,「到最後終究還是一個人。」在燈紅酒綠的絢爛華美中,我們需要霍普這樣清醒的聲音。
文:李夢 圖: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