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宇 - 寫下燦爛一生 異鄉人扎根香港吾家|慢讀樂趣

更新時間:03:00 2023-01-24
發佈時間:03:00 2023-01-24

作者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1978年開始在海峽兩岸暨香港、印度和日本等地為BBC、路透社、《南華早報》等工作。現居香港,能說、寫中文,以及懂法語和日語。
本書收錄二十四位外國人的故事,他們長居香港,在這裏繁衍的歲月,甚至比許多華人家族都長。「他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的是來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更有的是被逼離開家鄉,在港展開新生活。但不論是甚麼原因來到這裏,他們在港努力拼搏工作,對社會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種族共融 國際大都會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百年來是不同國家種族共融的一塊土地,我們向來為中西文化交流匯聚感到自豪。今天,打開新聞網頁看到關於疫情的消息,令我有很大的感慨,過去三年,我們與外邊似乎隔絕了,不是我們外防輸入,就是輪到西方多個國家對中國入境人士如臨大敵的檢疫和隔離,世界不是以國籍為界,而是以疫情為「親疏有別」的標準,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寄望新的一年,香港和全世界「復常」交往,我們更好為國家負起中西經濟文化匯聚,共創友好和諧的新一章。如是者,本書令我看來更覺有時代意義。
  打開這本書,令我想起幾年前寫過關於日治時期赤柱拘留營的沉重之作,本書壓卷的也正好是《生於戰俘營的商人後代》,內容以一位1942年出生於赤柱拘留營的旅居中國的家族第六代後人,他的父親是匯豐銀行主任,家住山頂柯士甸山道,可是他有點生不逢時,出生時就在日治之下,直到日本投降才迎來曙光。故事很詳盡的說了這位中文名為高禮德長大後,到英國讀書,再到不同地方打工,之後回到香港經商,一帆風順的日子。

改變命運 成另一個家
  高禮德的故事正好是巧合了「香港,給予了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香港,亦成了他們的另一個家。」這個令人喜悅的調子,不過,我獲知赤柱拘留營幾個外國人的遭遇,又是另一番的感慨。由於同情中國抗日,有幾名歐洲人士在營內暗中搞反日活動,與中國特工策應,可是事機不密,被暴露了出來,日軍絕不手軟。「1943年,赤柱有一輛貨車駛往聖士提反碼頭,幾個歐洲人士下了車,他們喊叫︰『再見啦,孩子們!』最後走到山坡,跪下接受槍決。」這是旅居中國的外國人高尚情操,香港和平了,香港繁榮了,我們需要對這一班與我們共赴國難的朋友,永遠懷念。
  書中有太多故事,我就不用逐個為大家介紹,我想說的是自己在親身接觸過以香港為家的外國人,一是葉錫恩女士,她是香港的傳奇人物,當年民間沒有甚麼聲音,都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之下,但葉錫恩不以英國人的高人一等身分自居,走入基層與香港人一起爭取合理權益;曾經去過一個大型活動,聽過這位民間鬥士出席開幕禮,還上台作了簡短的談話,她可以說得不錯的廣東話,當她走下講壇時,還不忘與一班年紀小小的學生交談,態度很親切。

喜歡香港 外國人故事
  另一位是港英時代的高官鍾逸傑,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政治開放,區議會選舉是第一炮,我在沙田見到這位「父母官」乘直升機而至,官威十足的來巡視。當鍾逸傑見到我們在場的年輕人,主動走過來與我們作短暫交流的談幾句,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下,我反而覺得他更像一位慈祥的校長,而不是甚麼高到無朋友的高官,坐直升機只是為了工作需要。鍾逸傑一直以香港為家,也為中國政府提供不少意見,成為了我們的「真正朋友」。
  相信你也有不少關於「喜歡香港的外國人故事」,有機會大家分享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