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9º
  • 74%
  •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中醫藥調適 眩暈臨牀實證

  眩暈症臨牀多見於多種疾病中,有耳性眩暈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內耳藥物中毒、前庭神經元炎;位置性眩暈病;腦性眩暈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也有其他原因的眩暈,如高血壓、低血壓、貧血、頭部外傷後眩暈、神經官能症、頸椎病等。 

病案一:神志病
  女,三十八歲,兩年前自覺頭暈、眼花、睡眠欠佳、下肢痠軟乏力、頭部時有麻痹感、耳鳴、失眠、多夢、月經期準而量少、舌尖紅、苔白稍乾、脈弦。
診斷後屬肝風內動之眩暈(神志病)。主要以舒肝健脾方式治之,加u藤、素馨花、麥芽、龍骨、牡蠣,或加甘麥大棗湯。

病案二:貧血類型
  男,四十八歲,因工作繁忙,用腦過度,最近應酬又多,突然頭暈目眩,平臥時頭不敢左右轉動,否則眩暈如行舟車,並見胸悶、惡心嘔吐,動則加劇,勞累則發,發病兩個多月,曾看過醫生服用過止暈藥無效,斷症為耳水不平衡。診見患者神疲懶言、氣短聲低、心悸、失眠、唇淡白、舌淡胖嫩有齒印、脈細弱、自身有貧血及痔瘡便血。

  診斷為氣血虧虛,因貧血失血,供血不足,腦失所養,故頭暈目眩。治法以益氣養血,除痹息風為主。選方用八珍湯加溫膽湯。針灸可選頭部太陽經穴,背部膀胱經穴,配合谷、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大椎、強壯穴,達到通經升陽,加強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病案三:頸椎病(椎動脈型)
  患者男,地產界人士,四十歲,工作很忙又緊張,最近因為家中小朋友患病,夜晚「扭計」,要陪小朋友唌A早上起身時,覺天旋地轉,站立也不穩,還伴有心悸、出汗、作悶想嘔等不適,自覺很驚,常覺得就快暈倒,很難受,馬上往私家醫院求診,院方很快幫他做心電圖及全身檢查,照了腦磁力共振,並經腦科及心臟科醫生診症,住了兩日醫院,終於診斷出結果,確診耳水不平衡症,出院結帳費用四萬多元,幸好有買保險。

  期間食了很多止暈藥,一個多月後仍覺暈,上網查看後向中醫求診,經問診後再檢查,診斷為頸椎病眩暈的椎動脈型,因勞累及睡覺姿勢不佳,第二頸椎環樞椎歪了,壓逼椎動脈,影響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因而出現眩暈。患者其他症狀包括:心悸、出汗、作悶作嘔、焦慮、胃脹、肚瀉,主要為交感神經受影響。中醫診症只用三隻手指,把脈、觸診及望、聞、問、切,就可診斷出病症,治療只需要針灸留針三十分鐘,再用手法復位,治理後,症狀即刻緩解,再覆診兩次就可痊瘉。

病案四:神經官能症
  患者女,三十五歲,教師,兩年前自覺頭暈、眼花、睡眠欠佳、月經量少,最近發覺心跳(心悸),心前區疼痛,常在左乳房下區刺痛或刀割樣痛,呼吸不順,經常要「W大氣」,常伴有出汗多、口乾、面紅、潮熱、急躁易怒、頭暈眼花及失眠多夢等不適,聽到響聲會被嚇倒、好驚,被同事形容「神經質」,患者自己覺得很辛苦及好嬲,已經食過很多藥,例如鬆弛神經藥、安眠藥等,但效果不佳,症狀愈來愈重,遂轉看中醫診治。

  患者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此證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症。本病屬中醫的「心悸」、「胸痹」、「鬱症」等範圍,治療目的在於緩解和消除症狀,解除心理障礙,促使病情好轉和痊瘉。中藥治療多以養心、健脾、疏肝、安神為主,患者久病不瘉、體倦乏力、舌淡、脈細為虛證,治法以補血養心、健脾疏肝為主,方選用歸脾湯及甘麥大棗湯加減。

溫馨提示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都巿病,因工作繁忙,身體疲勞,休息不足,工作、家庭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不能放鬆,令自身體質下降,免疫力低,所以才會患上此症,眩暈的誘因有很多,例如神志病令到眩暈、貧血令到眩暈、頸椎病令到眩暈、神經官能症令到眩暈等等。

  平常一定要避免情志受刺激及緊張,應保持安靜、平和心態。善於調節情緒,減低精神壓力,飲食均衡,注意營養,平時多飲湯水調理,注意頸椎的勞損,不要低頭工作或打電腦、用手機太耐,不要捱夜,早睡早起,多運動,強化自身體質,自然就會提高自身免疫力,抗衡勞損和壓力,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文:張勇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