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宣布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周六、日市面消費明顯改善,令大、中、小商戶有久旱逢甘露的欣喜。然而,昨日當局在檢討現行安排時,就沒有再作鬆綁行動或部署,據聞這種慢動作就令商界頗為不滿,認為是過分被動,尤其是對推動一些防疫措施時,太過擔心會受到反對者批評,應做的事拖遲來做。

手軟錯失清零機會

本地的感染個案陸續回落,但有專家形容傳播鏈是「死不斷氣」,回落緩慢。由於仍有社區感染零星爆發,可能還須一段時間才能「清零」,當局寬限措施自然不敢放得太快,最新檢討保持措施不變,明顯是想拖過中秋節後長假期的高風險日子。

小心防疫無可厚非,只是商界人士就認為當局輕重不分,應力推的地方沒有盡力做,於是只得在重啟經濟上採取保守策略。以中秋前限聚安排為例,維持一枱四人雖然可以減低傳播風險,但想中秋團圓的市民就大感不便,很多子女都是趁這些日子和老人家聚聚,一家四口要和父母共膳,現在就很麻煩。對商界而言,這是做高邊際利潤生意的機會,因為防疫就犧牲了。

防疫是大圍事,要商界付出本來無可厚非,令他們不滿的是當局應該做的事沒有出盡全力做,最明顯例子是自願檢測。自願檢測最後做了一百八十萬人,如果結果能夠翻倍或更多,斬斷傳播鏈的時間是不是可以更快呢?然而,當局面對各種流言以至個別醫護團體的杯葛,就不敢大力推動,一再強調其自願性質。若不是後期階段政府力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多番披甲上陣,整個檢測就隨時師老無功。

港康碼可推不敢推

商界說,這種遇着反對不敢推的態度,現在仍然存在。香港要搞旅遊氣泡,與內地通關,港康碼是配套措施。這套措施本來不但有助打通關卡,對追蹤疫情也有幫助,港康碼的技術配套已經做好,其實就算未與其他地區商談好復通安排,都可以先推,讓市民熟習,同時增加其他地區的信心,為甚麼當局又遲遲不做呢?說穿了就是怕反對者的批評,對種種不實的質疑不敢果斷回應。

商界人士講到冒火,坦言官員和很多反對者都是坐在辦公室吃皇糧,不知經營者水深火熱。像限聚令放寬到四個人,雖然令小店經營空間改善不少,但很多辦活動或酒席的場所,現在仍無法經營。他們擔心的是有了上次經驗,加上官員的怕事,寬限要由八人一跳跳至上輪的五十人,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從民生就業的角度,當局有沒有考慮小步密走,在八人之上多設幾個寬限指標,盡早利民便商呢?

從第三輪疫情爆發以來,醫療環節出現幾個鬆弛狀況,最先是對檢測做得不夠、不嚴,之後在推動全民檢測應緊不緊,錯過了大面積篩查隱形感染者的機會,現在推動港康碼亦有遲疑不決的毛病。

裁員潮湧拆彈已遲

從專業或行政上,港府的執行其實很不錯,只是在對於一些有政治動機的批評,就沒有擇善固執的勇氣,這種缺乏擔當的做法,就要經濟上付出代價。隨着第二輪保就業計畫完結,很多人都擔心會出現裁員潮,這個情況出現時如何拆彈,實在值得處事慢動作的官員早為之計。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