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健康】我不要變肥胖
09月24日
晚飯時間,飯桌就成為戰場。媽媽不斷把食物送到Apple碟子上,但她不肯吃。「你不要吃了,就乾脆餓死吧!」媽媽賭氣地說。「我很害怕,見到肥肉和油膩食物就想吐。吃了你給我的飯餸分量後,就感到很不舒服。我的大便不通,肚子脹大,手臂大腿粗了,臉孔胖了,難受極了。我不要胖,不要身材豐滿!」Apple淚流滿面。她的體重由一年前的四十公斤,下降至三十四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只得十四。她得到厭食症,不但停經,體重過輕時還有「覺得自己肥胖」的病態心理。此外,她因為營養不良,很容易感到疲倦和讀書不能集中精神。
往往,青少年期厭食症患者被視為有「倒退」行為,他們通過控制進食,作為與家人溝通的方式,甚至操控家人。除了達到這個目的,厭食症患者希望藉着嚴格控制進食,可以制止發育和性成熟,這樣就不用過渡到成人階段。所以家庭治療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建立家庭各成員系統之間的關係,家庭成員要學習彼此聆聽溝通,如何表達意見、抒發情緒。那麼患者就不再需要用厭食作為溝通或操控家人的方式。此外,患者也可以在家庭的支援下,討論他們成長面對的種種挑戰和困擾。
厭食症的發病高峰期是青少年期,但亦有小至八歲的個案。患者多是女性,是男性患者的九倍。厭食症跟西方和先進國家時尚纖廋的文化有關,也跟患者固執偏執、兩極二分化的思維和完美主義的個性有關,為人父母可以多加留意,及早覺察,讓孩子在沒有被厭食症控制的世界,自由自主地成長。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2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