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一場疫症令本港湧現近二百家口罩廠,但疫情尚未完結,本地生產的口罩已因產能過盛迎來「爆煲潮」,廠商紛紛減產、停機避免存貨堆積如山,甚至開始轉讓生產綫。不願被淘汰的廠家最近紛紛轉型,包括推出彩色或有圖案的口罩,將口罩蛻變成時裝,有廠家趁鋪租便宜搶攻門市,讓消費者體驗口罩生產,並研究與本地旅行團合作,加入參觀口罩廠的行程。有中小型口罩廠則與其他口罩公司合併接單,盡量縮短生產時間,掙扎求存。 記者 林紫晴 郭增龍

今年初本港一度爆發口罩荒,激發大批港人自發建立生產綫,業界估計,本港口罩廠達二百家,以一條二十四小時運作的生產綫,每日口罩產量約八萬六千片計算,本港口罩廠每日產量保守估計逾一千七百多萬片,是本港人口的兩倍多,足見口罩產能過盛。事實上,市面上早已不乏一盒五十片裝的口罩,以低於百元出售,與本年初索價二、三百元相距甚遠。

內地口罩廉價傾銷 企業定單減

中科興業董事總經理潘焯鴻今年三月在土耳其設廠,向本港供應口罩,他坦言自九月中開始,生產綫由二十四小時運作改為十二小時,產量減半。他將矛頭指向大量內地劣質口罩在港傾銷,令本地業界難以生存,「香港製造口罩成本最低也要一元多,內地口罩用上質素差劣的熔噴布,成本低至兩毫,內地口罩一盒五十個以三十元出售,也有可觀利潤。」

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指出,疫情初期主要接預售定單,包括向大公司供貨,其工廠需加大產能應付需求,惟隨着疫情緩和,不少企業又自設生產綫,公司定單數目大減,「以前單是有公司單,一個月至少做十多萬隻口罩,但現時只能做散客生意、靠熟客回購。有些行家接不到單,也只好停廠熄機。」他續指,行內只有二十條口罩生產綫獲政府資助,其他口罩廠卻連保就業計畫資助亦無法申請,「我們已是最早一批成立的口罩,但最快都要四月才招聘人手,根本提供不到強積金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