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上文(四月十二日)提及在選擇聚焦哪些時事議題溫習時,可以「生活素質」的不同向度作為主軸,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衞生、文化和環境等議題,尤其可以留意一些探究性和爭議性的議題,以考卷設題而言,即是較容易考問因素題、影響題、評論題或比較題的議題。

社會向度涵蓋面廣

社會向度議題本身的涵蓋面較廣,某程度上政治、經濟、衞生、教育等屬於社會向度之內,不過在此就特別點出一些其他向度未必涉及的議題。

人口結構︰人口老化與策略

縱然第一屆文憑試已問及「人口老化」的社會現象,不過考慮到應對人口老化政策的推陳出新和廣泛關注,所以考生都必須略為了解未來人口結構變化,以及政府的應對策略。實際上,應對有三個思考方向和相應政策︰

一是應對長者貧窮問題,相應政策包括全民退休保障、長者生活津貼、強積金對沖機制等;

二是釋放長者勞動力和生產力,主要涉及延遲退休年齡;

其三是長遠改變人口結構,關乎到如何提高家庭生育動機和生育率。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社會福利︰應對貧窮問題

另外,除了人口結構議題之外,與之相關的社會福利和貧窮問題亦值得熟讀。考生應該要知悉香港存在不同的貧窮狀況,包括兒童貧窮、跨代貧窮、世襲貧窮、青年貧窮、在職貧窮、長者貧窮、月光族、窮忙族,以上概念既有以年齡描述(兒童、青年、長者),亦有涉及貧窮成因(跨代、世襲、月光族),也有描述一些特定貧窮狀態(在職、窮忙)。

在掌握香港不同類型的貧窮人口,便要開始了解香港政府的福利制度如何保障和改善市民的生活,值得留意的是關於社會福利制度亦有很多不同描述和分類方法,其中「保障」和「改善」正正是社會福利的兩大功能︰

「保障」即是發揮安全網功能,讓市民能憑藉社會福利維持基本生活需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改善」則是發揮反彈網功能,讓市民能夠透過社會福利逐步提升生活素質,甚至長遠能夠自力更新。

而香港政府又會以「現金」和「非現金」的方式分類,強調政府的不同政策介入如何有助扶貧。考生在溫習貧窮相關議題時,可先了解現時數據,再評估政府的政策成效。

社會流動性:社經地位轉變

由社會福利制度和貧窮問題可以延伸到社會流動性的問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到底在香港社會是否仍然奏效?諷刺的是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畢業生的入息中位數在過去三十年間持續下跌(已按物價水平調整)。

所謂社會流動性是指個人或家庭的社經地位轉變,而分析一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即是分析個人能夠憑藉其付出(能力、技能、學歷、努力)改變其社會流動性,若然一個社會欠缺社會流動性,意味着市民難以看到社經地位和生活素質有所提升的空間,亦即是缺乏上流機會。

在香港,往往都關聯到世襲貧窮和在職貧窮的問題,因為之所以缺乏社會流動性,或多或少就是經濟和教育制度,家庭的社經地位的影響力遠遠高於個人付出的影響力;另外,僱員的工資增幅緩慢和生活成本高昂亦令社會流動性停滯。

以上僅點列出一些重要知識和概念,考生可以先了解目前的相關數據,繼而了解社會流動性不足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發展,繼而再分析政府政策的效用和不足之處。(六之二)

羅恒威
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通識教育科老師、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