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隧道收費廣場車流密集,交通長期擠塞,導致空氣質素差,一直受社會關注。扎根該區逾60年的香港理工大學,組織工程界、建築界和規劃界精英及學者,建立綠色平台項目團隊,多年來積極研究活化收費廣場的可能性。團隊建議,在收費廣場上興建佔地約3萬平方米的綠化平台(Green Deck),打造大型社區設施及綠化空間,重建尖東、何文田、紅磡等地區的連繫,期望改善灰濛濛的環境,創造綠油油的世界,為市民健康帶來裨益,更有助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該項目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大致完成,團隊將呈交最終報告和公眾諮詢結果給政府參考,盼獲接納並推行。
紅磡區人口稠密,加上毗鄰理大、港鐵紅磡站、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以及酒店和商業中心林立的尖東,有龐大的流動人口和車流,交通長期擠塞,亦引致空氣和噪音等環境污染。與此同時,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分割了紅磡和土瓜灣東部,行人網絡亦被隧道交通分隔,不少地方因難以到達而閒置,甚為浪費及可惜。有見及此,理大團隊提出在收費廣場上興建綠化平台,藉此增強尖東、何文田和紅磡等地區之間的連繫,為市民提供大規模的綠色公共生活空間,可望推動本港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項目 改善社區多個問題
研究團隊匯聚工程界、建築界和規劃界精英及學者,組成專家顧問團隊,多年來組織了數十場講座、研討會、論壇及會議等,解釋相關構思,並徵詢公眾及社區不同持份者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方案。綠化平台項目總監雷震寰指出,理大於該區扎根逾60年,其綠化平台團隊也早於10年前起積極研究改善紅隧收費廣場附近環境的方案,希望地盡其用,將被忽略的重要土地重新規劃,成為可再發展空間,「我們夢想脫離紅隧收費廣場一帶灰濛濛的環境, 走進一個綠油油的世界。」
創造土地資源 惠及不同持份者
該項目希望活化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在不影響原有用途下,將原本單一行車用途的土地覆蓋,創造土地資源增加多達4.7萬平方米空間,打造成多用途及可持續的綠化建設,保持隧道車輛暢通,同時活化舊社區,在所得土地上增建公園、社區設施和行人通道專區,鼓勵綠色生活,幫助改善市民健康及提升生活質素。項目團隊2014年為綠化平台計劃進行了前期可行性研究,獲社會各界、區議會及相關政府部門正面回應,及後在2020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為項目發展的技術研究提供資助,探討及解決建造上的關鍵技術問題, 以及展示項目的可行性,希望政府最終能接納及推行。相關研究已於今年8月完成。
「我們夢想脫離紅隧收費廣場一帶灰濛濛的環境,走進一個綠油油的世界。」
雷震寰 綠化平台項目總監
擬建的綠化平台分為三個主要樓層,包括平台層、中層和地面。平台層以及中層設有合共約2.5萬平方米的室外綠化空間,前者核心概念包括園景公園、戶外休閒設施、橢圓形的室內展覽場地等,將由紅隧收費廣場向海濱伸延,連接面向維港的多層公眾觀景台,讓市民可俯瞰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後者設有全天候行人網絡連結四周,行人通道旁設有多功能社區空間、零售和餐飲設施和戶外景觀平台。地面層則保持容納紅隧車流的交通設施,更將現有南北行的露天巴士站,騰出空間改造成無障礙的全天候巴士候車室,可望提升巴士乘客的候車體驗。
理大希望通過綠化平台項目,紓緩現時收費廣場的惡劣行人環境,以及因收費廣場造成地區分割,以致行人往來不便等問題,設置四通八達及無障礙的全天候步行區,令東西隧道兩邊的紅磡及尖沙咀暢通往來,貫通南面尖東海傍以及北面的何文田邊陲地帶,連接海濱長廊,釋放受影響地區的發展潛力。團隊也期望善用維港海濱資源,強化國際聞名的旅遊景點,市民和旅客可在該處欣賞到香港和維多利亞港的壯麗景色。而更重要是改善環境質素, 每日十幾萬輛車駛過的廢氣,使該區空氣質素變差,影響市民健康。綠化平台的設計覆蓋大部分露天位置,減少汽車廢氣隨處飛揚,再將剩餘有害物質全部清除,有望提升整個社區環境。
綠化平台地理優勢 減少碳排放
實踐綠化平台,團隊需克服不同挑戰,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為潛在困難尋找解決方法。其中紅磡海底隧道猶如本港的交通大動脈,難以停止運作,而綠化平台兩端為施工最難部分,須克服技術上的困難。工程顧問建議分4階段逐部分施工,在實施適當的臨時交通管理措施後,收費廣場及周邊地區將會有足夠的路面空間供行人及駕駛者使用,保持紅隧交通暢通,確保工程對車流影響減至最少。
提到如何減少碳排放,雷震寰指出,項目團隊將可持續建築設計特色加入綠化平台,包括創造並善用土地資源,在市區中除了行車道路外,使用再發展空間如增加社區設施、種植本地原生樹木、空中花園緩解熱島效應,改善市區綠化比率達到41%。此外,配合環保磚等可持續建築材料,估計可局部將溫度減低攝氏2.2度,加上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採光和回收雨水種植使用等,鼓勵市民使用設施增加動態生活,同時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在「易通行」全面實施後,紅隧往來交通更為暢順,有利未來綠化平台的興建,減少施工難度。該平台的建設,有望提升港鐵紅磡站上蓋及整個尖東地區的發展潛力和價值,沿東鐵線有很多高新科技研發基地,支援各種展覽及活動空間,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只是一站之隔,平台內的設施有潛質配合會展業的發展, 也有望將南九龍沿岸的重點文娛康樂設施,如西九文化區內的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戲曲中心等的文藝氛圍進一步向東延伸。正如雷震寰的網誌所言,團隊夢想締造更理想的地方,讓每個人都能樂在其中,享受生活。
連貫商業及旅遊點 推動經濟效益
綠化平台的地理位置,有望帶動區內形成三個紐帶——高新科技紐帶(連結理工大學及將來紅磡站上蓋的工商發展)、文化藝術紐帶(連結科學館、歷史博物館及香港體育館)及綠色海濱紐帶(連結海濱長廊及綠化平台往內陸伸延經過的社區),預料可以產生聯乘效應, 開拓城市的更多可能性,幫助激活經濟,振興香港。
研究團隊期望政府最終能接納及推行該項目,雷震寰指出,綠化平台能提高原來設施的土地使用效率,不涉及收地、開山填海或遷徙安置等龐大前期成本投入,基本上只需要建造費。他認為,項目將來衍生的直接和間接效益是明顯及可持續的,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應環境改善提升土地價值,並可改善綠化比率、民生健康、旅遊經濟和整體香港形象等, 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建設。
理大旅遊及酒店管理學院副院長及講座教授宋海岩表示,早前做了關於遊客對綠化平台的意見調查,香港每年遊客人數約為6000萬, 估計多達2300萬人會參觀綠化平台,而遊客和本地居民將會創造港幣560億元的收入,「計算政府每年對商業活動徵收15%稅款,將會帶來港幣60億元的收益,這個數目相等於投資綠化平台的建築成本。」
前建築署署長余熾鏗強調,香港的核心就是維多利亞港,價值所在就是九龍和港島的海濱地區。他提到,綠化平台正是一個樞紐,若可以付諸實行,將會是全世界的典範,可持續發展成為香港新地標。
綠化平台展覽 登陸展城館
經過理大團隊多年研究,在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上興建綠色平台的技術可行性已獲確認。團隊近日舉辦展覽,介紹項目設計及對社區發展的意義,讓公眾探索並以行動支持可持續城市發展,塑造香港未來。
日期 即日起至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時間 10am—6pm(周一、三至四);10am—7pm(周五至日)
地點 中環愛丁堡廣場3號展城館地下專題展覽區
網址 www.greendeck.hk
(巿場資訊)